延伸课堂回归生活

2013-12-29 00:00:00韩瑛
成才之路 2013年11期

摘 要:社会学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化,无论是现在的中考试卷,还是社会学科对学生的要求,都或多或少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挂钩,但我们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往往很难表现出自己本地的乡土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合理、适当地加以补充,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延伸课堂。

关键词:乡土教材;必要性;趣味化

早几天让学生做一份新昌县的期末卷,试卷中有一题错误率较高的选择题,原题如下:

根据新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要使新昌经济获得更好地发展,以下做法值得推广的是( )

①加强宣传,让大佛龙井闻名全国

②大力推广“唐诗之路”文化游

③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④利用劳动力优势,积极发展钢铁等重工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是A,但很多学生选B、选C、选D。甚至还有人问我新昌是不是靠海的,是不是属于杭州地区。这让我觉得很惊讶,本以为是应该知道的知识,却让学生们觉得陌生。由此,我在想,我们现在的教材中是否缺少了一种乡土教材的补充,而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对于自己周边的生活知道得很少很少,不能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善用乡土教材深化教学极其重要。

一、乡土教材渗透的必要性

1. 乡土教材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著名的教育学家徐特立说过:“最原始、最基础、最唯物的教材是乡土教材。”乡土教材反映了当地悠久的历史与社会发展状况,包括地方社会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才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等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把乡土教材充分利用好,把它所涵盖的内容统统发掘出来,将会大大增强社会课程的乡土色彩,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乡土历史教材来教学无疑是一种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途径。

2. 乡土教材是对统编教材的丰富和延伸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一个重大的亮点就是试卷内容紧紧联系学生身边的历史事件,使之体现绍兴浓郁的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关注家乡建设,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如2009年中考卷中选择题第8题“绍兴有许多现代节会。其中以仿晋曲水流觞,翰墨书写春光”,将书法圣地与地方课程相结合,凸显了乡土风情,给人一种亲和的感觉。再如2011年中考卷中的23题选择了绍兴市的人口普查数据编制试题,这样的试题让学生在做题之余可以了解绍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以增强他们的爱乡之情。又如2012年中考卷中的24题三个“绍兴印象”,先从乌篷船这种交通工具中区分绍兴与呼和浩特之间自然环境的不同,再从游览的景点中体会绍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最后结合绍兴本地的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将学生熟悉的家乡事例作为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关注家乡的建设,以此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往往很难表现出自己本地的乡土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合理、适当地加以补充,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延伸课堂。

3. 乡土教育能为学生树立德育的榜样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口号式教育,要把德育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得益于乡土教材的优势。乡土教材中不仅有典型的历史史实,而且这些历史的痕迹就在学生的周围。比如讲到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的时候,可以提一下绍兴的三杰:秋瑾、徐锡麟、陶成章,他们为了中国的解放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让学生从伟人身上受到教育和鼓舞,培养学生以乡土爱为出发点,以国家为大乡土,培养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

4. 乡土教材易于让学生深刻认识乡土文化

杜甫有诗云:月是故乡明。每一个人对家乡都怀有美好的感情,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家乡观念继续下去,并把这种观念扩大化,进而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上升为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比如在讲述《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绍兴的抗日活动,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纪念馆,真切地感受身边的民族精神,以此更形象生动地展现我们生活的环境,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二、善于使用乡土教材

教学过程中牵涉的要素包括教师、教材、教法、学生四方面的互动关系。在此四要素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材、教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达讯息的媒介,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是被刺激的对象,他们的反应主要操纵在教师的运作之中。善于使用乡土教材就需要这四个要素的结合。

1. 经验丰富的教师

要使学生喜欢乡土教学,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必须具备下列能力。

(1)能因材施教。成功的教学第一原则就是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许多教师常犯的错误就是想将所准备的教材,教给各种年龄层次的学习者,忽略了学习者阶段性学习的旧经验,结果导致的情况是教师口沫横飞,而学生不是不知所云,就是觉得内容肤浅,索然无味。所以教学时应该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了解,再选择教材施教。

(2)熟谙教学资源。教师进行知识教学前,自己必须熟谙乡土知识,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才能让学生觉得有收获,才能更好地为教材服务,深化课堂教学。

2. 新鲜有趣的教材

乡土教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地理的、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生物的、文学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取舍,怎么样才算是较好的知识呢?个人认为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乡土化。乡土知识的补充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因此在选择中必须要选择地方性的,是该乡土所特有的。这样才能显示出乡土教学的特色,也才能达成乡土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山川秀美》一框时,可以指导学生从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地形类型图中找寻家乡的气候类型和地形类型,并且可以组织学生来讨论季风气候和平原、丘陵地形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对课堂知识进行适当补充,以加深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理解。

(2)趣味化。所谓的趣味化就是选择比较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材来教学,或将比较枯燥无味的教材加以修饰,成为学生喜欢学习的题材。

比如在学习了九年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原则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绍兴的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方面的优劣势,并探讨如何利用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促进绍兴的第二次腾飞,将本来枯燥的知识融入到了生活中,更好地来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3)故事化。喜欢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将故事放入课堂,穿插在枯燥的书本知识中,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比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次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中的《变革与争霸》时可以加入身边的卧薪尝胆的故事、投醪河的来源等故事,将会很吸引学生。

(4)精简化。中学生一般知识并不广博,更谈不上精深。因此,乡土知识的编选应力求精简,去芜存青,尽量舍去无意义的、数字性的、记忆性的题材。

3. 灵活多样的教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乡土教学方法,应该尽量使用教具、仪器、地图与实物来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要给学生一个亲身体会的机会,学者研究发现人类学习的记忆程度,来自听闻者占10%,来自阅读者占30%,来自亲身做过者占90%。许多教师常犯的缺点之一,就是只顾自己讲解,没有给学生实际做的机会。比如我们在学习《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把学校周边的事物画成地图的方法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4. 积极配合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乡土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延伸课堂,回归生活,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和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教师的教学更高效。

总之,乡土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认知教学、技能教学甚至是情意教学都能亲身体察,今日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传统所赋予的期望,最大的改变在于一位好的老师不再只是拥有丰富的专门学科知识和单向传授该项知识,而应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良品,牟玉凤.近代乡土教材的内容、特点与作用:以石柱乡土志

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8(1).

[2]滕星著.中国乡土教材应用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

[3]盖婷婷.乡土教材研究文献综述[M].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