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延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3-12-29 00:00:00张巧芳
成才之路 2013年11期

冲破课堂教学格局,拓展教学时空,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我认为,拓展延伸就是把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堂,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的资源,以适当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提高语文运用能力,陶冶学生情感。学生 “学以致用”,可以更有效地升华语文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延伸背景资料,深化主题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教师适时、适度地把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由于历史事件年代久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因此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阅读相关历史资料。经过这些背景资料的延伸,课堂上很多学生对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了。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就轻而易举了。

二、延伸课文情境,拓展思维

所谓情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语文教学为了突出个性阅读感受,强调迁移升华,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如教学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19自然段,对于省略号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假设自己就是彭德怀,或者假设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宠物、一件心爱的东西就要离开自己,此时会是什么心情?这样的情境一旦产生,学生感情的闸门就打开了。在此基础上,指导分角色朗读,感觉无须多言,一切都是那么美妙!

三、延伸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写作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阅读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课文,其表现特色各异。《姥姥的剪纸》一课的亮点在于正侧面描写的巧妙结合,《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亮点在于高超的人物描写技巧……我在教学《广玉兰》一文时,对总分总的写作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延伸:在教学完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同学们观察这段的构段方式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事。于是我接着问:你能用这段的写作方法,观察你喜爱的一种花或植物,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吗?看似简单的延伸,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了写作的练习。

四、延伸生活细节,感悟人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如课文《爱如茉莉》,让人感受到爱就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学完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延伸环节:“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你得到过谁的爱?想想他关心你的生活细节。在你的生活中,爱是什么呢?填空练习:爱是一件大衣,是 ,是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把课堂引向广阔的空间,让语文课程学习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完全接轨。

五、延伸阅读篇目,开阔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篇带读多篇,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丰富起来,扩大知识容量,开阔视野,对文本拓展延伸。学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介绍世界名城的文章,如“花都”巴黎、“雾都”伦敦、“沙漠之都”开罗、“狮城”新加坡、“水城”威尼斯等,了解世界各地风情。

六、延伸实践活动,挖掘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在集体讨论及阅读时,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如《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极具感染力,但好多学生没有接触过残疾人,对残疾人的内心世界更是缺少了解。于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活动——蒙眼穿衣服、写字、走路比赛。平时娇生惯养的孩子们这下子可为难了,有的把衣服穿反了,有的写字笔画乱套了。这下,他们有话说了:“老师,盲人真的很不容易!”“老师,眼睛真的很重要啊!”……课外拓展对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珍爱生命的教育,意义深远。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教学,只有在教材选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地延伸,让孩子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必须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拓展延伸的度,使学生从中受益,升华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