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个性,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他们的阅读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一、变“约束”为“自由”
1. 给予自主选择的自由
如果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学习热情会格外高涨。除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阅读的对象等,让学生自始至终决定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
(1)把阅读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他们原有的阅读水平与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阅读基础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阅读材料,这样,他们能在阅读中找到快乐,进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由老师让他们读到自己主动去读,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小动物过冬》一课的阅读时,就可以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段落,不喜欢的可以一眼扫过,这样,就不会有阅读吃力的感觉。
(2)学习方式由自己来定。每个学生对于学习的方法运用都有所不同,也就是他们的学习方式有所差异,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对于不好的方式,教师要加以指导,这样,学习效果就会大增。比如,《云房子》的一文学习之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可以有表情地朗读,可以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边表演边阅读,充分表达文章的意思。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画成一幅美丽的画,读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 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
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畅所欲言,尽量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定学得轻松、愉快,学得主动、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他们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把强行灌输变为师生之间的沟通
1. 给学生创造多维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阅读时,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边阅读边想象,把自己所看所想大胆地表达出来,自己的见解可以与教材不一样,也可以与老师不一样,要有批判地进行思考,这样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教学《掌声》一文时,我在文章的情感体验上花了大量的力气,我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同学们为英子鼓掌,两次掌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英子,此时此刻有什么话想和同学们说呢?同学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有的说:“同学们在鼓励英子,所以给她鼓掌。”有的说:“我上课也不敢发言,我多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给我鼓励的掌声呀!”有的说:“我们周围有许多残疾人,他们多想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都来关心他们吧!”至此,文章的主题已水到渠成。
2. 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共享,碰撞思维的火花
阅读讨论中,要给学生鲜明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大家之间的智慧共享,他们可能因这个智慧而发生另一个智慧,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富有创新性的想法。学生在阅读中自己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与实践。他们在讨论中情感得到了沟通。比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围绕“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问题做些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再回到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这时我相机引导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和人们息息相关;有的学生谈了一些人因为迷恋网络而误入陷阱的故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同学们为此争论不休。在这样的激烈争论中,让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认识到互联网不利的一面,从而在引起了他们的高度的重视。
三、变“否定”为“鼓励”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位教师在教学《春天》一文时,问全班同学:“冰雪化作了什么?”大多数学生说冰雪化作了水,而有一个学生却回答说:“冰雪化作了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创意的回答,它不仅合乎诗歌本身的意境,而且显现了这个学生的独特感悟能力。然而,可悲的是这么一个充满灵性的答案却被老师无情地否定了,并且强调说雪只能化作水的嘛!老师的简单的行为,把学生的创新思维给扼杀了,学生从意识中认为自己是错误的,从此在他的心灵深处就会落下不可“胡思乱想”的阴影。
虽然小学生年龄不大,但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发展。而不能随意把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给抹杀了,而应发现他们的思考特别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得到发展。
总之,放飞学生的个性,让所有的学生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大胆思考,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发扬,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对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