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文学中人物形象的解读

2013-12-29 00:00:00朱炳顺郭念春
成才之路 2013年11期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颂,没有谁怀疑两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但对造成两人悲剧的原因大都归咎于焦母的专制和焦仲卿的软弱,尤其焦母作为反面形象一直受到读者批判。刘兰芝貌美善良、勤劳孝顺、知书达理,这是大家的共识。那这样一个才貌兼备、贤惠有加的优秀“家庭妇女”为什么会被执意要求休了呢? 通常我们从以下三点探讨其悲剧原因:

第一,刘兰芝嫁到焦家多年没有生育。在传宗接代的世俗套路里,“无后为大”很容易成为被休的理由。

第二,专横的封建家长制割断了两人的爱情之路。很多人都认为刘兰芝与焦母蛮横无理、独断专行的性格格格不入,导致焦母不喜欢她,而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休之而后快。性格不合自然在一起矛盾就多,站在焦母利己的角度当然不愿意与这样一个儿媳妇同出一个屋檐下。

第三,焦仲卿的软弱葬送了两人美好的姻缘。面对焦母决绝的态度,焦仲卿只有“府吏默无声”“长叹空房中”的空悲切,没有据理力争,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以上情况确实都可成为刘兰芝被休掉的原因。但细探根源,我们也许会发现这里面还另有缘由,甚至还蕴藏着焦母对儿子的一片眷眷母爱心。笔者以为焦母休掉刘兰芝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她阻碍了儿子的仕途之路。这在诗中是有交代的,“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焦仲卿面对妻子的悲苦和被逼休妻的家庭变故心里仍挂念自己的工作;焦母关注的并不是儿子家庭幸福,而是怎样能让他在仕途之路上能够再往前走一步,好光宗耀祖。本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建安年间,那时正是“门阀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年代,统治阶层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所控制,要想走仕途之路不依靠他们很难有“升值”的空间。

焦母应该看到了这一点,在她眼中焦仲卿本就是“大家子”,仕途命,绝不会只做到庐江府小吏,应该更有发展。纵观刘家对整个事件的应急处理过程,恰恰说明他们不是焦母期望的那种家族背景,刘兰芝不能为焦仲卿的进阶提供有益的帮助。这就阻碍了焦仲卿的仕途升迁之路,让焦母的理想难以实现。找一个可以辅助儿子跻身贵族行列、助其仕途飞黄腾达的儿媳妇恐怕才是焦母的真实想法。而那个“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的“秦罗敷”应该就是这样的人。她不见得真漂亮,但家族背景显赫应该是最关键的。为儿子前途着想,休掉刘兰芝,另娶他人,才是真的王道。所以,焦母认为“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爱情是虚无的,仕途才是重要的。为了儿子能有一个美好的仕途,就必须搬掉刘兰芝这个绊脚石,另娶一个可以对他进阶有所裨益的媳妇,借助对方家族的势力,把儿子“扶上马再送一程”,进而实现让儿子跻身豪门之列而自己成为一个“孟母式”典范人物的心愿。现实中不是没有借位成功的先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司马相如借助卓文君家族的豪门优势由一个穷小子一下取得上位的先机,从此飞黄腾达,名噪一时。焦母爱子心切,在儿子的婚姻与前途之间做选择的话,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事实也确实如此,焦母凭借自己的家长权威,逼着焦仲卿休掉了刘兰芝。这种母爱虽然有点极端,但在过去和现在的社会中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母爱之情其实可以理解。没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功成名就,更何况焦母只有焦仲卿一个儿子呢!因此,焦母极力要求儿子休掉刘兰芝的那些理由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托辞。她对刘兰芝的所作所为在心里还是认可的,否则也就不会有看似不可能让焦母低下头却又“两家求合葬”的事情发生。爱自己的孩子并为他的前途作构想并无不当,但以牺牲焦仲卿的幸福生活为代价来实现作为家长的心愿,最终导致其命赴黄泉,这个教训却值得我们现代人汲取。

唯美的故事往往前奏悄无声息,过程悲悲切切,结局让人唏嘘不已。焦刘的爱情虽因鸳鸯“交颈相向鸣”的结尾而蒙上了浪漫的面纱,却遮不住历史长河中众多古代女性在各种所谓正当理由下成为牺牲品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