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入心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013-12-29 00:00:00黄建丹
成才之路 2013年11期

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张康桥老师以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将我们带入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使我的目光始终坚守在那方乐土,与孩子们共享这知识学习的饕餮盛宴,和他们一同欢笑,一同感动,一同幻想。

课堂伊始,那悠扬的乐曲,伴着张老师富有磁性的旁白,一位婉约、细腻的女词人向我们款款走来,踏入了孩子们的心坎。课堂就此徐徐敞开大门:“练一练,再琢磨琢磨,读得快也行,读得慢也行,但总要让人感受到词中的一幅幅画面,要将词中的内容读到脸上来,读出动作来。”

当张老师将这一“绣球”抛向学生时,孩子们却茫然不知所措。见此情景,张老师不慌不忙,伸手由上而下慢慢摆动,做“日暮”状,然后踉踉跄跄地,整个人左摇右晃,作“沉醉不知归路”状,引得孩子们哄堂大笑。

然而,就是这一“醉”,瞬间将课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原本正襟危坐的孩子们,霎时间,个个“醉态百出”,跌跌撞撞的,闭目沉醉的,左右摇晃的……精彩的言语,也就在这其中一一呈现:“我认为她真的喝醉酒了,找不到回家的路。”“我认为她是陶醉,因为景色太美了,美得她都舍不得回家了。”“也许是喝了点酒,有加上景色优美,醉上加醉!”……重点字词的理解,就在孩子们的这一举手,一投足间,纷纷“瓦解”。

张老师的这一“醉”,“醉”走了孩子们的那份拘谨,“醉”出了孩子与文本间的智慧冲撞,“醉”醒了孩子们心中那份生命的潜能。这一“醉”,更引领着孩子徜徉于广阔的生命体验中。

郭思乐教授说过:“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我们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而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课堂中,张老师摒弃了教师在课堂中一贯的威严高大形象,化身为邻家大哥,与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为这些蠢蠢欲动却被外界因素“禁锢手脚”的孩子们打开“镣铐”,自由地舞动课堂。

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东西!“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一切获得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只有充分调动孩子内心的这种学习的欲望,教育才真正实现有效性!张老师深谙孩子们的学习天性,遵循孩子们的学习规律,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将他们作为一个灵动的个体看待,通过这一“醉”,激发了他们内心对学习的渴求和向往。于是,孩子们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放开了手脚:尽情地畅所欲言,尽情地“张牙舞爪”,尽情地与作者展开心的交流……张老师的这一“醉”,就犹如这么一把象征自由、宽松、平等的心灵钥匙,打开了这些孩子想象、思维的大门,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周一贯老师说过:“什么是好课?好课说白了就是最亲近儿童生命状态的课,最能滋养儿童的课,最能引发儿童情趣的课。”无疑,张康桥老师就是以这一“醉”,把词境“醉”入学生的心田,“醉”出了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