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这个阶段的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具有发人深思的教育意义,如果教育者能充分运用这些优美、深邃的文字,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就能从中学生的意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多方面帮助中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康人格;问题学生;能力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既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鞭策,提醒教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育人的教育工作,即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工作。
一、在语文教学中帮助中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
塑造健康人格是一项非常迫切而又艰巨的工作,中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接受和模仿偶像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如果利用这一点,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塑造真正的偶像,将更有助于他们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以留守儿童群体为例,他们在身心成长的历程中因长期与父母、亲人分离,所以最容易出现消极、悲观的心态及意识缺陷等诸多不良现象。这时,我们便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这些学生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拥有坚强人格的名人为偶像,促使他们成为一个自强自立自信的人。
袁隆平是一个一生都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并成长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却始终具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授课时我借助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设置真实的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设身处地地走进袁隆平成长的那个年代并在图文、声像的形象感染下真切地感受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成长、立志、辗转生活、求学的经历,了解他与饥荒斗争,与水稻结缘并通过几十年的困苦和磨难终于创造出震惊世界奇迹的过程。当学生们心有所感之时,教师再用温柔亲和的语调朗读文中有关袁隆平一生那些真挚文字:“梦当然只是梦,为了一步步接近这个梦,袁隆平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如今,袁隆平以自己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最早将杂种优势广泛应用于水稻生产。”以此告诉同学们,只要懂得坚持和努力付出终会有收获,告诉留守儿童们要正确认识自身价值,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许多坎坷、艰辛和遗憾,只要你勇于奋斗,就会有一些成功。”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做支撑,即使他们现在只是处于十四五岁的稚嫩时期,但将来也必然要融入社会。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中学生获得各种有助于适应社会的能力。
1. 培养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书籍和知识是让人们不至于迷失在纷繁浮华的社会当中的精神粮食,精选于世界名著的中学语文课文也具有如此功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中学生知理名义,再配合新教材中专为中学生设定的各种课外活动,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是最有效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方式。
2. 培养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家庭的过度溺爱又造成许多独生子女出现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现象。这些学生就像《海燕》一文中的海燕一样需要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我们在授课时可以先用投影仪播放暴风雨中的海燕“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由视觉和听觉互动来带动学生进入文中世界,在学生最易被感动和激励的时候详细地解说本文,教育他们要像海燕那样敢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并在挫折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3. 培养中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情感的能力
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但不成熟的爱情却很容易造成伤害。现在的中学生在感情尚未成熟时,便已被网络、影视媒体、杂志等未经筛选的情爱题材作品所诱导,从而产生缺乏正确认知的早恋,这个时候适当地引导很重要。如九年级中一篇名为《给女儿的信》的课文正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典范。在教学中向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信中那个简单通俗的故事时,教导同学们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设想成文中那个14岁的少女,细细聆听文中那位睿智的父亲的教导,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爱情需要些什么。这既能让他们感悟其中深沉的父爱,更能借此向一个个“情窦初开”的学生传达正确的爱情观念,以此引发中学生的深思,快速走出早恋的误区。
三、在语文教学中提升中学生的品德素养
语文天生浪漫,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是由性情高洁的文人墨客、爱国爱家的英雄豪杰写下的高雅而深邃的文字。这些文章对中学生具有极大的熏陶感染作用。中学生们无论是在诵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还是在学习他们自身的品质和高尚精神时,都能陶冶情操、提升品德素养。
例如,语文版八年级第七单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文中每一字词每一句话都华美大气、意蕴悠长,充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节操和高尚气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即使被贬斥、被流放依旧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超境界,还能心系百姓,发出如此豪言壮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即使寄情山水,也不忘与民同乐和忧国忧民,借助课文培养当代中学生热爱祖国,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操。
这些作者都是古代社会中德才兼备的典范,也正是现代社会中学生道德和才能学习的模范。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既要教会他们知识和才能,还要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懂得爱国主义、人生的意义、团结互助、保护公共环境等优良的社会道德,以便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中做一个真正的有德、有才、有识、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常若松.健康人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2]李海林.名师讲语文:李海林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