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道德习惯是成才之本。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各类学校承担着加强和改进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务必要坚持德育为首,把持之以恒开展德育教育、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培养良好道德习惯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诸环节之中。就语文学科教学而言,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思想性强的优势,紧密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人才。
一、培养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养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民族历来都大力倡导尊老爱幼,弘扬美德,代代相传。然而在当今一些青少年学生中,有的不听父母的教诲,有的爱使性子、耍脾气,有的甚至顶撞父母,不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点滴小事阐发,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培养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通过学习《背影》一文,结合作者对父亲的四次背影的描写,引导学生深刻体味父母对子女的爱心,这颗爱心值得儿女永远铭记心中。每逢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要教育学生利用写给父母一封信、给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干一次家务,引导学生学会孝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尊老爱幼。
二、培养学生养成勤劳俭朴的良好习惯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了铺张浪费、贪图享乐、盲目攀比的不正之风。就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有的在饭桌上“挑肥拣瘦”,有的过分讲求穿戴,有的遇事懒惰“拈轻拍重”,有的在生活方面浪费严重,没有一点节俭意识。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勤劳节俭习惯的养成教育,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做到勤劳节俭,杜绝铺张浪费。
三、培养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风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营造全社会文明向上的良好风气,以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广大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必须从小自觉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弟子规》、征集“礼貌用语”、评选“五好学生”、评选“文明标兵”、评选“班级形象大使”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平时的生活细节做起,做到着装得体、举止大方、礼貌待人。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经历风吹雨打、经历挫折的磨砺,遇事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这些都需要拥有坚强的性格。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昂扬向上,勇于面对。告诉他们经历一些磨难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财富。
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把美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