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仔细观察过爬地草,爬地草具有发达的根状茎。和匍匐茎,而且匍匐茎扩展能力极强,每茎节着地生根、可繁殖成新株,这种草繁殖能力强,具很强的生命力,葡匐茎的节向下生不定根,节上腋芽向上发育成地上枝,茎部形成分蘖节,节上分生侧枝,分蘖节上产生新的走茎,走茎的节上又分生侧枝与新的走茎;新老葡匐茎在地面上互相穿插,交织成网,短时间内即成坪,形成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群落。我为何要先介绍爬地草,因为它的生长形态,和诗歌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西周时期,《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国诗人屈原,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的新体诗《楚辞》。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这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这是诗歌的第一次扩展,像爬地草的第一次分蘖,产生了第一个走茎。诗经、楚辞之后,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是诗歌的再一次分蘖,并因此产生好几个新的走茎。从唐诗到宋词、元曲,这株爬地草又一次次地分蘖、崛起、发展,分蘖节上产生新的走茎,走茎的节上又分生侧枝与新的走茎——出现了唐诗宋词的辉煌时期。
到五四之后,古诗体逐渐不符合人们日常交流的快节奏,诗文作为一种严格的文体,已经不适用生活和交流的更多需要。诗歌上出现了一次重大分蘖,分蘖出了新诗和散文诗两个走茎,她们都是突破了格律诗本身束缚的文体。
从几十年的诗歌发展来看,新诗的走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走茎的节上又分生很多侧枝与新的走茎,显得蓬勃状大。散文诗作为另一个走茎,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但从散文诗的发展及散文诗的现状来看。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散文诗作为中国诗歌上的一个走茎,未来可能会成为最繁荣的一个侧茎。
从格律体到自由诗的过程,都伴随着散文诗的痕迹。散文诗是自由诗的进一步解放,有些诗歌不能表达好的内容,用散文诗来抒写反而更好。相对来说散文诗的容量要比诗歌大。
中国的散文诗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优点,如语言的凝练优美、内涵的丰富深远、情景交融的手法等。散文诗有着自己的创作特点和民族精神。散文诗是一种新的独立存在的、适合汉文化发展和实践的优美的文学体裁。进入21世纪。散文诗已被大众媒体、网络论坛、博客等广泛推广。近十年来,散文诗蓬勃发展,创作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网络媒体的加入更为散文诗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个人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发现散文诗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有些人在写作中开始回避抒情,我认为艺术不可能是纯理性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特别是诗歌从写作冲动开始即贯穿了感情,她最终表达人类的不可名状的潜意识的情感。所以散文诗仍然需要抒情。2、有些所谓的散文诗其实就是一篇散文。整篇文章没有诗的句子也没诗意的境界,而有些人的散文诗文字束缚得太紧,读得很吃力,像走迷宫一样,失去了散文诗幽美、简约、深刻的特点。散文诗首先是诗。她又是自由诗的一次解放,为何要把散文诗写成猜谜一样呢?面对现在这种快餐阅读式的生活习惯,除了几个诗人还能有哪些人愿意耗费长时间去解读呢?所以,散文诗要想吸引更多的读者,首先要在散文诗的语言上多下功夫。3、散文诗作者目前没有精品意识,有人一天可以写很多章,甚至一发表就是一大组。但读后没有给人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只感觉语言意识特别好,数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而有人可能只写几章就能成为经典。所以,我们散文诗作者要有精品和经典意识。4、继承传统与借鉴的问题,散文诗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优点,比如语言的凝练优美、内涵的丰富深远、情景交融的手法等,同时借鉴一些优秀诗人的诗作和西方诗歌的表达技巧等。但有些人的散文诗明显有模仿的痕迹,这说明散文诗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方法和技巧可以借鉴,但内部的气息和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一定要是自己的,散文诗要有自己的独特性……
目前,散文诗这条侧茎,她在不断分蘖,虽然都是小小的嫩茎,但可以看得出,都具有强大的发展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