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两轮对高中语文新教材整合与运用课题的积极研究和认真实践,有几点收获,希望能与还在新课程教学中苦苦摸索的老师们交流,更好地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综合来看就是处理好三种关系,做好三种整合。
关键词:新教材;课时紧;合作探究
一、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要准确把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课程目标采用三个维度的设计。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三维目标的共存与共融方得新课程的精髓,方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功能。当然,在不同课文、不同课时的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定可以各有侧重,但绝不能彼此割裂或者顾此失彼。可是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往往面面俱到,尤其是在各种语文教学竞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的体现更成了评价的第一标准,教师既要忙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又绝不敢忽略了对一些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或臃肿不堪或蜻蜓点水的语文课。
二、处理好教材和拓展迁移的关系
新课程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老师们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变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适当地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如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课后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更要用好教科书,要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作为语文教师,这就是华而不实、收效甚微的一堂课。
三、设计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全面取替过去课堂上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首先是关于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种现象很常见:一是合作讨论内容不合理。小组合作必须是学生单个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才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但常常是讨论,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不需要小组合作,但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合作讨论。二是讨论时间不合理。有的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无法充分展开,讨论成了摆设,走了过场。三是合作讨论的形式有的过于单一。只要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唧唧喳喳说个不停。有的一堂课讨论形式又花样太多,老师不能够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这实际上成了一堂讨论无序的课。
因此,必须做好三种整合。
1.做好单元教学的整合与单元教学顺序的调整
高中语文新课程采用了模块设计方式,设置了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构成了相对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这就要求教师要形成综合性的内容体系,通过模块的综合化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对现成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减,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2.考测与个别板块的灵活有机结合
必修课后的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两个板块可以说是新教材编写的亮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重视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可是却因教学时间紧老师们往往就放弃这两个板块的教学,实在可惜。我们把名著导读与表达交流进行整合,以名著为依托,以其后的探究与思考的问题为核心,来完成表达交流的主题写作。因为要写作,学生就要认真去读,而这又恰好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素材,二者相辅相成,可说是事半功倍。
3.以校本资源的开发来整合高中古诗教学
相同题材不同教法可以整合,相同教法不同题材也可以整合……我的感受是,没有整合就没有高品位的反思。作为一线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促成独立选文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形成一个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互动的格局。这样的整合,于教师而言,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是创造性地学。
我们编写了校本课程《诗海漫步》,将必修和选修中的所有古诗按题材由易到难重新分类。每类诗歌从特点到来源,从诗人轶事到名句的赏析,娓娓道来,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习诗歌,领悟诗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先是爱上了对对子,后来学着自己写格律诗,最终还成立了诗社。他们的一些优秀的诗歌又编写在了校本课程的实战演练篇中,这是老师们最初没料到的。
其实,不但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学生也应该主动地构建和生成教材。新课程改革呼唤教材的变革,使经常由老师来帮助学生完成的教学拓展变成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自己主动的发现和探究。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让新教材的精神真正体现出来,这才是教改的真正意义。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