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习题教学

2013-12-29 00:00:00程建华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追求“双有效”教学目标,必要的作业训练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作为教师,如何精选练习?通过认真批改后,又如何评讲练习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习题教学有一些想法。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习题教学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从而适应当前社会进步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变为“会学”,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优化我们的习题教学呢?如何使学生通过必要的作业训练提高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精选习题,难易度适合

纵观初中化学教学,与课改前比较,对知识点的要求降低了,与之前比较练习的特点也不是之前的“拿来主义”式的简单机械的重复,告别过去错误的练习导向,使程度好些的学生偏废基础,追求偏、难、怪;使程度差些的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抄袭作业的工具。面对新课程理念,我们选择作业时要多一些选择面,精心挑选,所留作业要注意在题型和知识点全面的基础上,特别注意降低习题的难度,要突出重点,特别是要突出基础知识、体会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容,其中要突出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习题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初中化学面对的实际情况是,所学知识的总量比较大,课时少,因此课后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正确把握习题讲评关,这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初中化学习题讲评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突出抓好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严谨的完成解题过程的习惯。

1.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很多教师习题教学时往往只是为了复习课堂上的几个知识点,忽视了读题、审题的教学过程。其实习题教学首先应当让学生从审题开始。但许多学生审题马虎,有的一拿到题就认为与自己做过的某道题相同,想当然地生搬硬套;有的甚至没有读完题就得出了结论;有的确实读了一遍题,但读不出隐含的关键的条件;有的将一氧化碳的化学式看成了二氧化碳,最终导致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习题时引导学生做到:原原本本地读题,搞清楚题目的要求是什么,给了哪些已知条件,哪些已知条件是显知的,哪些已知条件是隐含的,有哪些限制因素。在有关化学计算时,很多学生写化学方程式时忘记了配平,这些都是审核不清造成的错误。作为教师,需要在习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规范解题

正确的分析和规范化的解题是提高准确率的保证,而习题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分析不全面,解题过程凌乱不堪,甚至将习题纸直接作为草稿纸,这样不能保证解题准确无误。解题的基本步骤是审题、分析、表达、检查。分析是解题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讲评习题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习题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常规解法的分析和研究,如描述化学现象时关键字词的捕捉、隐含条件的挖掘等,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提高学生从题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讲解习题时要特别注意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在争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分析问题的不当之处和知识上的欠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适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3.加强解后分析,注意学法指导

解答习题不应满足于求出正确结果,要让学生重视解后分析,养成解题后总结归纳的习惯。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的常用方法、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等。对一些能够有多种解法的习题,一定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掌握常规思路的基础上,探索巧解、速解的新方法。注重解后分析能使零散的经验系统化,较好地巩固解题中分析的效果,提高分析水平和解题速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渐克服解题的畏难情绪,过好习题关。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在习题教学课上也不例外,要关注学生在习题课上的表现,认真分析错误原因,研究对策,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率。当然,如果时常出现偏、难、怪的题目,学生完成起来既困难,又浪费时间,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可能造成功亏一篑的不良后果。只有把握习题的难度,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练习时掌握方法和技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和练习的双有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