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广布于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也是这样。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同时又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讨论;化学;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参加过很多各个级别组织的化学评优课和公开课,最大的感触是无论哪个教师上课,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本来课堂讨论无可厚非,而且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但是有的教师上课讨论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导入时采用讨论的形式,一节课收尾时也用讨论的形式,给人的感觉是没有讨论教师就不会上课,没有讨论课堂教学就不会精彩,就不会得到优秀的评价。至于讨论能否达到应有的效果,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得而知了。下面就关于化学课堂讨论的几个着力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讨论过于随意,质量难以保证
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是固定的,教师要把课上得一板一眼、结构完整,就必须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于是,讨论成了教师调节时间的工具。在其他教学环节吃紧的时候,教师就会采取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讨论方法。教师在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讨论,抓紧时间”,这样的讨论只能是逼着学生快速地走完课堂这一形式,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更不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了。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学习必修1常见物质的检验中,区分Na2SO4,NH4Cl两瓶试剂,通过讨论设计方案从而掌握SO42-、NH4+、Cl-的检验。要完成本节课的讨论内容,必须给学生足够时间的思考,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才不至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二、忽视了对讨论的评价和知识整合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也参与了其中,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点拨和讲解,但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许多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都会提出一些很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但他们并不一定能确定他们的这种新思维的正确性与价值,这需要教师对他们做出及时的评价,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新思维予以肯定和鼓励,这会使学生心理得到极大地满足和鼓励,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去。
另外,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向别人解释自己想法的同时,倾听别人的想法,只有通过师生、生生真实的对话才能完成知识“整体——分解——整合”的过程,才能在掌握本组所学的基础上通晓他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学会互相接纳、欣赏、分享、互助,学会学习并乐此不疲,能够有效地学习并卓有成效。
三、教师置身于讨论之外
在笔者参与的听课活动中,有的教师在布置学生讨论之后,完全置身于学生的讨论之外。有时虽然走到学生的中间也是蜻蜓点水地听听学生在讨论什么,或者象征性地指导一下。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重身份出现,只有角色担当恰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想象力。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对思维活跃的学生,要随时发现他们的个性想法、创新做法,并适时进行展示,达到思维发散、资源共享的目的。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作为引领者、合作者,同他们一起讨论,在合作的基础上,针对讨论遇到的问题,随时点拨、随时讲解,使每个学生在交流中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只有参与了才会体验到讨论的情境,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才能感受到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才能清楚地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与讨论时间的长短,从而不断地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的效果。
四、讨论的选题不当,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在课前进行合理的问题设计。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注意关键点、重难点,更要注意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培养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的功能。但是目前有些课堂的讨论问题选择得不十分合理:有的问题教师虽已提出,只是为了活跃气氛和氛围,调控时间;有的问题既没有吸引力,又无思维容量,更谈不上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没有关注学生思考什么,体验什么,感悟什么,致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课堂讨论无疑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合作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好形式。有效的课堂讨论不是表面上和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该追求学生内在思维的活跃,脑力劳动的适度的兴奋和紧张,以及随之产生的体验的加深和感悟的觉醒。因此,课堂讨论不能只着重于形式,而应该着重内容。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选题,有序组织,指导学生讨论,还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并适时地在讨论过程中,对讨论结果作出有效的评价,要对课堂的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这样的课堂讨论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