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可见,学会学习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是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生活中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整合而获取知识,并不断整理、组合、内化,以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践行素质教育为目的,从固有的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丰富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学习能力;素养;初中思想品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为适应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要促使他们具有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当我们还热衷于在课堂上穿新鞋走老路的“经验式教学模式”时,当我们还醉心于课堂满堂问、满堂灌,只管预设,无视生成的“驾轻就熟教学方法”时,当我们还自豪于学生在我们划定的圈圈内“听话听教”时,这种背离教学时代性的做法人为地将学生定位为思想品德课学习的“被弱势群体”,凸显了许多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对“三维目标”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仍存在着重知识、弱能力、虚情感的现象,未能把学科的“三维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基本经验和学科基本品质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弱化了学科的德育功能。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是值得我们为人师者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学科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人民期望的共识,学生成才的需要。然而,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无体验的“被弱势地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近年来,深化素质教育的活动如火如荼,素质教育已成为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而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培养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素养是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才能完善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才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质。
因此,开展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研究既是践行新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转知成识,转知成智,化知识为能力,化能力为素养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提升思想品德的学习延伸为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二、学习能力素养培养操作模式
学生学习能力素养培养操作模式解读:
1.操作结构
该模式以新课程要求、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为基础,以问题、情景为导线,既注重教师的指导点拨、释疑的教学过程,更注意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学习、能力迁移的过程;以教为前导,以动手动脑为主体,着眼于培养并以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素养为目的,以顺应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2.主要作用
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与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可以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进行各自的学习和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促进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素养的养成。
3.实现条件
(1)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
①教师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意识。大胆教学,智慧教学,创新教学。
②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要及时反馈和评价。
(2)学生应培养的学习素养
①学生应具有主动学习态度,积极参与交流、团结协作的学习动因。
②学生应有不畏困难,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内涵与途径
学习能力素养的理念与功能目标:“学习能力”是优越思维方法“从做中学”的延伸,克服“应试教育”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一味地填鸭式灌输的弊端。
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能,又包含形成自主内化知识和把知识转化为才智的能力。它包括创新能力素养、实践能力素养、辩证思维能力素养、信息筛选能力素养、自我评价能力素养。
1.创设激疑教学情景,培养创新能力素养
学生创新能力素养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种善于从多角度、全方位以及多学科的视角深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化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综合能力,提高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力。如,学习《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结合解决“垃圾分类”社会现实热点问题,上课前组织学生到镇上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垃圾分类”的情况,各类垃圾对环境、对街容街貌的影响等,然后设计问题:目前政府、社会用了哪些办法去对付“垃圾”?你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垃圾”问题呢?……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去调查、去分析,去找出答案过程中,要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勇于创新,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一些事理中发现规律,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以此起到将知识教活的作用,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走进社会大课堂,内化实践能力素养
实践能力素养是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问题的解决或对自身实践活动的指导的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社会活动参与力等。如,学完“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有关知识后,布置的作业是:课外观察各个场合人们遵章守纪的情况,写出感想或小型调查报告。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走进社会大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并能用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说明,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剖析时政热点,丰富辩证思维能力素养
辩证思维能力素养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学生应尝试对一些热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中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丰富国际素养。
背景:近段时间,日本等国家对我国南海的一些属于我国固有领土的钓鱼岛等岛屿频频做出一些非法的举动。问:请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1)钓鱼岛为什么是我国固有的领土?(2)日本对钓鱼岛做出的举动为什么是非法、无效的?(3)你是如何理解我国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所采取的措施的?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要注意纠正学生以偏概全看问题的思维倾向。引导学生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去分析、归纳问题,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国家维护领土完整的举措形成了层次鲜明、多元化的认识,从而使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4.多种时政学习方式并用,提升信息筛选能力素养
筛选信息能力素养是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课前三分钟新闻报道,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进行新闻时事资讯、社会热点问题资料的搜集、整理,然后在课前三分钟向全班学生报道,再让全班学生分组讨论、互动,找出与所学或将要学习的知识的结合点。此外,还可进行时政讲座、时政感悟、时政剪报等时政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实行有机整合,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做活学”,真正地体现“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5.利用信息反馈,完善自我评价能力素养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素养是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反思,以帮助学生加深巩固和记忆,掌握技巧,拓宽眼界,就会尽可能地剖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学习能力素养提升的过程。如,教学情景创设:制作或选取的假冒伪劣商品若干件,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上讲台来领取一件商品,然后分组讨论,看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具创意:(1)辨别此商品的真伪,并说明理由。(2)不少消费者经常上当受骗,他们希望能具备“火眼金睛”,消费者怎样才能炼就一双慧眼?让学生组织答案,并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进行分析,在分析答案过程中进行反思、剖析、评价、提升,还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效,寻找最佳的成功感觉,发挥动机的激励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我评价能力素养。
总之,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不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是授人以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能力,都有会学的潜力。而且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才能使之终身受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价值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1]马燕,陈年红.初中思品德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刘强.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2.
[3]刘惠军,张雅明.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9.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榄核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