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讨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从“心”出发,提高课堂效率,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相关实践活动和理念。
关键词:倾听心声;理解心理;触动心灵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创新教学,让思想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心灵,真正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值得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的探讨和追求。
一、倾听学生的心声——奏响思想品德课堂的序曲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才能更有效地疏导和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和问题,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而且要学会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已有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些情形:学生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无动于衷,对老师的提问漠然置之,更有甚者,干脆脱离上课内容与同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趴在桌上睡觉。对此,我们教师通常会抱怨学生的无可救药和不可理喻。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记得有一次在教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框内容时,我觉得这课知识内容简单清晰,学生较易理解,关键是看学生能否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并把它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于是,我课前做了一个调查,“你认为自己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结果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太清楚。可见,大多数学生在情感上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但在日常的行动中是否真正做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该做的呢?我想当前学生中的责任心状况仍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如在学习上经常抄作业、考试作弊等;在生活上总会有人想着法子对家长瞒天过海,去上网、去玩等。但在当时,针对学生这种言行上的不一致,我故意装作一无所知,并趁机表扬了学生对自己的肯定。接下来,我请学生一一列举自己平时的一些负责任的表现和做法。此时的学生当然避重就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其他同学。期间,也少不了同学之间的相互批评指正,指出他人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时的课堂俨然成了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园地,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最后,老师在学生深入交流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归纳得出: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该慎重许诺,勇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这样,整节课就从学生吐露心声开始,顺利地结束了。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但要让自己当一个倾听者,而且要让自己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针对学生的回答和交流,学会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帮助,从而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定好基调,奏响序曲。
二、理解学生的心理——搭建思想品德课堂的交流平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这就决定了他一方面不希望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单纯地听老师说教;另一方面又渴望能得到老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沟通和融合,让课堂成为学生敞开心扉,体验幸福的场所。
在讲授《未来道路我选择》这一课时,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生讲述了弟弟、妹妹和我自己所经历过的升学及就业的选择过程及现在的状况。学生听得非常专注。通过比较,他们在为我弟弟的选择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在感叹我和妹妹的绝好机会和良好选择。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漫漫人生路上有无数的选择,但关键的只有几步,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不同的人生道路。面对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要慎重地进行选择。在作出人生重要的选择之前,我们要弄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多方面搜集信息,学会辨别、筛选信息,还要考虑目标的重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等等。懂得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责任。我们要有勇气做出选择,并且对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责任。课堂上学生纷纷举例补充并谈了自己今后的规划和选择。课后,一位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女学生,却破天荒地拉着我询问其几个月后初三毕业填报志愿的事,看来对于选择她不但慎重,而且也学会了运用一定科学的方法。这一课我上得挺成功的。俗话说得好:“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只有在理解初中生特殊心理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的交流更深入学生的心灵。
三、触动学生的心灵——演绎思想品德课堂的价值
据调查显示: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堂,也即有价值的思想品德课堂往往是令人感动的课堂。正如有人说,没有真实情感的思想品德课是失败的课,忽视发展学生情感的思想品德课是悲哀的课。在情感缺失的教育中,课堂失却了心灵的敞亮。学生作为置身情感之外的听者,接受着教师不能引起他们心灵震撼的讲解,从而使课堂缺少了那份具有灵性的感动。
据情感心理研究表明:感动通过触发人的内在需要,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源于感动的心理体验能够为人的认知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心境,能够激发人认知的兴趣与动机,维持和调控人的行为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的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但感动同时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历基础之上的能力,它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努力寻找能让学生感动的教学事件,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上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对情感的积极获得。
在讲授《学会与父母沟通》这一内容时,我通过设置“亲情体验”环节,让学生借助《让爱驻我家》这首歌曲和小时候父母为我拍下的生活照片及所记录下来的成长日记的展示,充分感受父母带给自己的浓浓的爱,感受家庭的亲情,体验家的温暖,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一个情感的铺垫。之后,结合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我又通过“实话实说”的环节,鼓励学生讲述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之后的做法,并进行反思。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要理解父母,尊敬父母,热爱父母,学会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父母不仅是我们的生身父母,更是我们的知心朋友,我们永远热爱他们,理解他们,尊敬他们。让学生抒发来自心底的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最后,通过“我给父母的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无限的感恩之情。课后的家庭作业就是请学生帮助父母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感受来自子女的那份温暖。学生欣然接受。
可见,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的感受和体验,思想品德知识不但能得到巩固深化,而且能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使得两者相得益彰,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打造思想品德课堂的“贴心”之美,需要每位教师从“心”出发,匠心独运,创设各种适合学生的“贴心”情境,让学生能够从心灵深处认可、接受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艺术的不断创新,将会不断感化学生纯净的心灵,塑造学生美好的情感,最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孙全军.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194.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荔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