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应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提问的艺术。要体现提问的艺术性,应注意提问的启发性、深浅性、趣味性、循序渐进性和提问的方式。
关键词:提问艺术;注意事项;启发性;趣味性;循序渐进性;方式
时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一语道破“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否根据文章的难点、重点,有意识地提问,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提问的艺术。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无数奇妙而又陌生的知识海洋中思索、寻求,从而不断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擅长设疑、擅长提问,使学生在这神奇而又诱人的迷雾中寻求、探索,由此,他们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他们的能力经受住了考验。当他们找到满意的答案时,一定会获得更新、更浓、更久的快感。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兴趣及教学效果,那么,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中外圣贤都很重视提问的启发性。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非常重视这点。
注意启发性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宋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曾说过:“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这就说明“问”得是否恰当,“启”得是否到位是学好一篇课文的关键所在。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路上,有一个名为“日暮里”的驿站。”不知为何,鲁迅到现在还记得,为什么呢?如果教师提问:“日暮里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太阳落山的傍晚时分。那教师再问:“为什么至今还记得呢?”这样一来,学生全愣住了,两者有什么关系?有的干脆乱答说:“日暮,太阳落山,不祥之兆,作者由此心情沉重故至今还记得。”这就好比瞎子乱猜,不但延误了时间,而且也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这时教师再提问时就应该缩小范围,告诉学生曾有这样一句诗“日暮乡关何处是”。作者记得站名是与该诗有关,由此可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思想?这样,学生容易答“思乡之情”,再引申,反映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虽为细节,却不可忽视。可见,提问时启发的针对性,确实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二、注意课堂提问的深浅性
一个擅长提问的语文教师,知道提问的深浅度的掌握是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一堂课的提问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既不能每个问题都需要学生苦思冥想,也不能问题还没说完,学生便讲出了答案。深浅问题合理搭配设计,用浅一些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较深一些的问题来鼓励他们思考、分析。并且提问的面要广,不局限在几个成绩好的善于思考的学生身上。如果不时用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差生来回答,一方面让差生觉得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也能让他们在班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能不断提高班级的整体素质,是避免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重要手段。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一个好的问题能使学生乐于思考,所以精心设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导入课文环节时该如何提问才能牢牢吸引学生时也说:“它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贴切的比喻强调了提问需要有趣,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钱梦龙老师很注意提问的巧妙有趣。他上《看云识天气》时,不用死板地“直问”:“卷云的特征是什么?”而用巧妙的“曲问”:“卷云为什么要用一个‘卷’字?”又如他教《愚公移山》,没有直接问“孀妻”“遗男”怎么解释,而是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也去移山,他爸爸会让他去吗?”学生沉思默想了一会儿,忽然大悟,叫了起来:“他是没有爸爸的呀!”老师又问:“怎么没有爸爸?”学生答:“他的母亲是孀妻,孀妻就是寡妇,因此他没有爸爸了。”这样,不仅对“孀妻”“遗男”的解释有了着落,而且活跃了思维。
四、注意课堂提问的循序渐进性
生理学家巴普洛夫说: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具有系统性的(表现在分析器的渐进性和大脑皮层工作的系统性方面)。因此,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说清一个内容,教师可以围绕这个要求设计一系列连贯性的问题,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表面现象到内在实质,使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有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以利于学生知识点的牢固掌握。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并挖掘出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注意设计提问问题的循序渐进性。第一句:句中“大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大约”?表明时间不明确,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推断可得知“大约”是表示孔乙己的境况无人知晓,说明孔乙己下落不明,孔乙己不被人重视,他的存在对于别人无足轻重,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下落,只能说“大约”。围绕这个问题,先进行一番讨论,得出以上结果。
再深一步,第二问:既说大约死了,又为何加“的确”两字,两词语不矛盾吗?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提出三点:孔乙己嗜酒如命,但有一年未去咸亨酒店;其次,孔乙己穷困潦倒,却有善良的一面,借钱不拖欠,而这回十九文钱却尚未还清;最后一点便是从孔乙己的境况加以推断,他当时穿一件破袄熬不过两个寒冬的,因此说他“的确”死了。
有了这样的讨论,第三问便能更深入地分析作品的内在实质,可问:“文中的孔乙己被每一个人笑,可在我们课堂上却没有一个人笑,为什么呢?”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孔乙己的特殊社会地位——被人耻笑,每个人的笑又因受社会地位的制约而各不相同: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势利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的笑,孩子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文中的孔乙己,从笑声中来,在笑声中被嘲弄,又在笑声中带着被摧残的身躯和被侮辱的灵魂,用“手”走着离开酒店。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使课堂上的孔乙己,在问题中出现,在讨论中被剖析,而最终又带着被剖析的灵魂走入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在这一系列完整而又连贯的提问中,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反应,领悟各种反应所包含的信息,及时修正提问内容。赞科夫曾说过:“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快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所以教师应该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五、注意课堂提问的方式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昂情绪,思维活跃,就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性。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变化,这才使学生精神不涣散,注意力常集中。教学相长,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研究问题本身具有师生相互促进的鼓励性,特别是作为主导的教师,要鼓励主体的学生大胆提问,解答疑难问题,并且要将单向提问变为多项提问,不仅向教师提问,还要同学间互相提问。
七八年级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他们好问,敢同教师正面交谈,但到了九年级以后,有些学生羞于开口,怕自己所提的问题过于浅显而招来教师和同学的鄙视,所以常会思虑再三终不开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极幼稚的提问,都应该满腔热情地予以肯定,并且要使学生相信:教师喜欢学生提问,提问是认真学习的表现。教师应该开导学生在刻苦学习的基础上,对自己树立足够的自信心,不但敢于提问,而且要敢于指出老师和课本的错误,只要不是浮于表面的、草率的,并且确凿可取的。如果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逐步养成善疑好问的习惯,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