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心”说

2013-12-29 00:00:00王喜蓉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将“心理效应”与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心理效应;初中英语;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怎样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呢?为此,教师就有必要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来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发挥每一个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和感悟,笔者觉得在教育过程中应巧妙地结合心理效应,通过对积极的心理效应的运用,提高自己的教育效果。教学中的心理效应颇多,笔者就几个常见的心理效应,谈谈其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巧用“首因效应”,让学生对英语一见钟情

“首因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的六年英语的学习,对中学的英语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对新面临的学习科目和任课教师充满了憧憬和好奇,他们都会猜测初中英语课和英语教师是怎样的呢?要让学生爱上中学英语,首先就可以利用“首因效应”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在第一堂课时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而深刻的印象。简洁风趣的开场白,往往可以吸引住学生并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如,在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时,我首先微笑着用英语介绍了自己。“Hello,everyone.Nice to meet you all here.I’m Miss Wang.I am your English Teacher.I’m 30 years old.I like music and drawing.I hope to be your good teacher and good friend.Would you like to be my friends?”我一边介绍一边走到学生中间,我的微笑和简短的英文介绍,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大部分听懂的学生面露微笑,个别学生面露难色,于是我又用中文介绍了一遍。在学生对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我让学生轮流用英语介绍自己。我鼓励学生自告奋勇,胆子大的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比较腼腆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也完成了自我结束。完成这项任务后,我让学生前后再自由介绍,有了刚才的经历后,学生都比较放得开了,声音也响亮了起来。然后我说可以离开座位,去找你想认识的同学再介绍,刚开始,学生有些迷惑不敢离开座位,在我的鼓励下,学生非常兴奋地去找新同学了。下课铃声在学生欢快的自我介绍中响起,我说这就是我们初中英语的第一堂课“learn how to introduce yourself”。学生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的第一堂初中英语课是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的,初中英语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这第一堂课使他们知道英语不是死记硬背,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巧用“晕轮效应”,用爱的眼睛发现学生优点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大家熟知的“爱屋及乌”就是对晕轮效应的绝妙注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那么就没有“问题学生”。在教育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给学生一点欣赏,使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产生强大的动力而健康茁壮地成长。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学生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一视同仁的态度,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潜能开发。在英语教育中,有些后进生上课时往往不敢正视教师的眼睛,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多寻找他们值得表扬的一面。测验提高了5分可以表扬,哪怕默写不重默也是值得表扬的。课上提问时尽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答对时要多说“very good”“you are great!”等激励话语。如果回答错误,教师应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错误,可以说“Not bad,but I think you should say...”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英语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习心境保持“愉悦”。这样的话,学生对英语学习就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信心,这也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习效果才能更好地体现。

三、巧用“超限效应”,给学生留点“空白”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出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在教学中时常会发生这样的状况,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便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教师唯恐哪个知识点没讲到,连打了下课铃还拖着堂。“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满堂灌”,这样会使一堂课枯燥乏味,学生容易心力疲惫,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与发展。高明的教师善于根据“超限效应”的原理,科学合理地安排内容,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将两者巧妙结合,把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用最简明,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让学生轻松地学好。教师也可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形式,把课堂设计成一个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大舞台。如,牛津7A unit 6 fashion Reading,这篇课文较长,且都是介绍服装颜色的。因此,我提前叮嘱几位学生穿好和课文中的主人公类似的服装。在教授课文前,我先让这几位学生在教室前面进行了一次fashion show,台下的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然后我让观看的学生来描述一下表演者的服装,学生都跃跃欲试,兴致非常高涨,大部分学生观察仔细,介绍也非常好。等介绍完后,我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开始教授课文,这样一篇枯燥的文章就在学生的自学和娱乐中顺利地完成了。

课堂教学要注意“超限效应”,作业布置也要遵循这个原则。作业布置要适量,不能侵占学生正当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如果作业只求“量”不求“质”,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学等不良情绪,有的学生还会出现抄作业或不做作业等不良行为。因此,聪明的英语教师会精心挑选题目,精讲精练,最大限度地把学生从题海里解放出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英语。如,我在教授牛津8A unit4 Grammar if句型前后的事态时,就教了学生一个口诀,“if主将来,从现在”,学生看到“if”的动词填空就只要背一下口诀就保证做题正确了,这样就避免了大量的单一的事态操练了。

四、巧用“门槛效应”,为英语学习铺设进步台阶

“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发现的。它是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当对方答应并完成后,再就近似内容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利用“门槛效应”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并能积极地去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我们可以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以经过努力实现的小目标,一旦学生迈过了一道道门槛,子目标得以落实时,教师就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以达到预期目标。

在确定英语教学目标时,不要定得太高,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高度的门槛,让学生有一个逐级攀越的过程和攀越成功后的喜悦。教师备课时要立足基础,低起点教学,按照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可分成三个层次,分步到位。如C层:能基本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B层:学生能掌握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能正确掌握所学内容,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善于思考,成绩较好;A层:学生能熟练掌握知识并能归纳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上进步明显。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跨过“门槛”,品尝到由C→B→A的攀越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一旦学生有了学习成就感,他们就树立进一步学习英语的信心。如,在7Aunit3 Let’s celebrate单元学习中,C层学生只需要认真读熟课文,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知道中西方主要的节日名称;B层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自己对课文中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能仿照书本用英语介绍中西方节日;A层学生更多的是在书本的基础上有一个跨越,可以联想自己的经历,用英语表达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和节日活动。可见,对于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三个层次的学生根据设定的不同门槛要求,有目的地去完成,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教学效果。

当然,英语教学中可运用的“心理效应”还不止这些。如果我们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心理;运用“鲶鱼效应”,为学生营造相互竞争的学习气氛;运用“木桶效应”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实现班级资源的有效利用;运用“霍桑效应”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解压,排除影响学习的不良心情。

总之,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过程,并且认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的变化有关。教学是一种艺术,如能巧妙地把一些心理效应,运用于英语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英语教学的艺术之花将会绽放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朱淑军.运用心理效应构建有效课堂[J].教海探航,2006(09).

[2]谌业锋.心理效应与运用[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02).

[3]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07).

[4]周慧.巧用心理效应,优化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11(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