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消除农村小学生的“习作”畏惧感,真正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给学生收集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多说、多写、多积累;教会学生组织材料,互相交流,不断总结“习作”经验,体验成功。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畏惧感
从小学中年级开始的“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检验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技能、表达思想情感的有效方式。不过,现实情形却是,学生“怕习作”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学生对“习作”更是产生畏惧感。如何消除“习作”中的畏惧感,某种意义上可谓破解“习作”教学的“瓶颈”。“解铃还须系铃人。”窃以为,从“学”与“教”的角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不失为可行的选择。
一、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个体对特定对象始终保持集中与关注。对于“习作”教学而言,一旦学生缺失兴趣,那将意味着灾难。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不妨利用学生喜好活动的倾向,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习作”,简单地说,就是将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件,围绕一个中心,按一定顺序记录下来。倘若将这些事件变为学生亲历的活动,那么,兴趣将随之而生,生动话语甚至脱口而出。例如,指导习作《春游》,教师可先带领全班学生到野外踏青,并要求他们:一路上注意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心想,找出春天的脚印。活动之后回到课堂,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按春游的先后顺序,抓住印象最85d5aa1d1dddc31c533eab3bba6fe61d4bcf79c1ce3429c63e5ae1bed1d1d189深的一两处场景重点描摹。这样一来,学生就有兴趣了。如,我听到鸟儿在树上唱歌;我看见小草从地里长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走到野外,我感觉不像冬天那么冷了……将这些话语连结起来,便成文了。这无疑又告诉学生:“习作”其实不难。再如,指导习作《放风筝》,可以如法炮制,提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操场上尽情地放风筝,体验活动的过程,感受活动的乐趣。之后,要求他们绘出活动的具体画面:如,我飞快地跟着风筝跑,跑着跑着,仿佛自己也成了风筝,飞上了天空……让他们把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习作既快乐,又有趣,而且极具示范效应。
二、积累素材,丰富表象
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可见,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前提,素材越厚实,就越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实际教学中,生活应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而,充实学生的课堂内外生活,丰富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形成篇章,无疑是“习作”教学的重要一环。结合多年农村小学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
1.教师应针对农村小学的特点,因地制宜。如,组织学生参观家乡或附近的厂房,以了解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带领学生参加春耕、秋收等活动,以认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访谈村中的长辈,以知晓乡间风土人情等,从而积累“特色”素材。
2.教师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让其父母利用节假日带他们外出旅游,以了解中外名胜古迹,这同样是一种积累“习作”素材的好方法。因为,就以往的经验来看,班里往往是见世面广的学生写的作文相对生动一些,内容新颖一些。
3.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平时注意写观察日记,做读书笔记,并有意识地把观察所得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以建立一个充实的材料库。例如:(1)人:从容貌,身体,动作,表情等几方面收集;(2)事:收集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等;(3)物:着意收集对其作动态及静态的描写。这样一来,课堂内外相辅相成,“习作”时,素材便容易呼之欲出。
三、变换形式,师生互动
以往“习作”指导中“命题—审题—选材—列提纲”的单调方式的长时间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感受性。因此,要克服学生“习作”中的畏难心理,师生互动势所必然。
1.可以将“习作”指导课变成说话课,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合理布局、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明主次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2.可联系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分析、发现“习作”材料。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优秀篇章,实蕴含着丰富的“习作”技巧。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先总写对故乡杨梅的喜爱,再抓住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进行分写。分写部分写出了作者留心观察杨梅的顺序,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还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静态的杨梅树,还观察了杨梅果成熟的动态过程;不仅用眼看,还用手摸,用嘴尝等,呈现了观察事物的一般方法: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先观察事物的外部形态,再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的内在变化,观察过程中注意多种感官的参与等,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教学中,可先指导学生作相应的分析、发现与概括,进而布置一些小片段,让他们进行仿写。如,《我爱家乡的小河》《我最喜欢的一个玩具》《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等。这样,学生不但有章可循,而且有益于强化他们分析的头脑和发现的眼光,“习作”时就不至于惊慌失措了。
3.也可以采用教师作“下水文”的办法,亲自示范。叶圣陶先生说:“老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事实上,学生特别乐意读教师写的东西,从中可更为自然地接受“习作”知识、潜移默化地提升“习作”技巧。
四、分享快乐,体验成功
让“习作”写得较好的学生读自己的文章,谈“习作”的乐趣,一方面从事实上示范“习作”不难;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与他人分享中增添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
1.教师可以通过举行佳作赏评会的方式,让每个学生自选一个阶段以来最“得意”的作品朗读给全班学生听,与大家共同分享,并将其结成作品集,放在班级图书角展览,互相交流,享受集体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通过展示自己,既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又在老师、家长、同学的赞扬声中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动力,同时给全班学生树立了典范,消除了“习作”难的思想包袱。
2.教师应本着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的态度,遵循“多就少改”的“习作”批改原则,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既让他们感知教师的期待,又让他们认识自身的不足,增强自信,体验成功。按学生的思路去疏通词句、校正段落、勾勒中心,而不是越俎代庖,即便是批评也总是以婉转的、商量的语气来表达,如:“这里写得不够具体,是不是可以……”这样的态度与方式,学生容易接受,也有助于启发他们的思考。改过之后再肯定成绩,鼓励点滴进步。甚至可以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单一的教师批改模式为教师与学生面评面改,对文中存在的问题,互相讨论、耐心启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者让学生自评自改,学生互评,全班评讲。总之,在整个评讲过程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管前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