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总复习的教学策略

2013-12-29 00:00:00陈芳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围绕“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策略”的中心问题,从两大方面予以阐述:一是把握两个前提;二是做实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都做了具体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策略

中考数学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我认为应“把握两个前提,做实三个阶段”。

一、把握两个前提

1.注重“纲”——透析考纲,把握方向

要提高复习应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深入研究中考考试大纲,明确考试涉及的内容板块和详细的知识点,还要关注近年来中考题型的变化及多方的分析评价报告,从而全面了解中考信息,把握考试方向。

2.注重“本”——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从近几年昆山市中考的数学试题来看,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占到很高的比重,有些题就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编。所以,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梳理和巩固知识点,只有深钻教材,吃透教材例题,挖掘整理知识要点和解题规律,才能从容应对每年不断变化的中考。

二、做实三个阶段

中考数学的复习分三轮进行,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有侧重,无论哪个阶段,都要在“实”字上下功夫,把工作做“实”。

(一)第一阶段

1.围绕一个目标

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纵向分线,横向组块,帮助学生构建网络体系。同时注意理清解题思路,渗透数学思想。

老师要指导学生先将所学知识分为几大“模块”,每一大“模块”又分成若干个小“模块”,每一小“模块”下有哪些基本题型。比如,代数可分为四个大的模块: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而几何部分包括: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图形的变换、解直角三角形六个方面。每个模块复习完后,可组织一次小检测,并引导学生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夯实两个基础: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打好基础,牢记公式定理。中考数学很少考难题、偏题和怪题,大约有70%的题都在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对初中阶段6册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性质、公式等做一系统整理,并理解记忆,千万不要在教材中留下盲点。

基本技能——勤于总结,提升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在解题后必须勤作反思,通过反思、感悟,获得做题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误原因,收集错题,让学生重新做一遍。分析试题中隐含的知识点,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归纳解题中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和关键。比如,求“一次函数解析式”时会用到的“待定系数法”是目前中考中的热点,还有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总结这些解题的思想方法和规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技能。

3.把握三个原则

(1)精练精讲原则。教师备课要系统、广泛、深入,要精选习题,切忌搞题海战术。

(2)有效练习原则。对于学生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在集中讲授的同时注意个别辅导,发挥矫正和强化的实效性作用。

(3)分层教学原则。从班上实际学情出发,低起点、缓坡度,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二)第二阶段

1.本阶段目标:分专题复习

在第一轮注重双基训练的基础上,本阶段需适当增加难度,进行延伸、拓展和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比如,“信息问题”“阅读理解问题”“探究性问题”“运动型问题”“应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

2.注意几个问题

(1)专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针对性,要围绕重点、难点、热点,特别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选定专题。

(2)加强各个知识模块的综合。对于模块间知识的交叉结合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复习。比如,函数问题,可以围绕这一重要知识点,将它与不等式、相似形、方程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专题训练。

(3)阅读能力必须加强训练。每次考试下来,总有学生说因自己的粗心而失分。其实,要想准确、迅速解题,审题是关键。必须提醒和指导考生在做题前先仔细读题,正确领会题意,分析题型。

在平时的训练中,解题的关键是寻找切入点。可以这么说,数学解题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花在阅读习题的过程中,然后才是分析每一步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按照步骤计算。因此,数学高分的前提是学生良好的读题、审题的能力。

(4)建立典题本。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地出错、改错,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建立了典题本,学生就会主动分析错误,找出错误原因并积累总结。这是学生反思自身薄弱环节的有效方法。错题的收集和整理,会让学生加深记忆,领悟方法,提升做题技巧。而在数学复习的提高阶段,除了收集自己的错题外,还应选择一些经典习题,但要注意在“精”不在“多”,让学生在习题的难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

(5)在做题的准确性和速度上规范训练。数学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就看谁能做得又对又快。从数学题型上看,一般选择题和填空题占到很高的分值,所以,完成这两类题型时,速度和正确率将直接影响考试的成绩。因此,在考前复习中,我们教师要强化对这两类题型的解题指导,比如,教会学生用估算法、用图像法或者特例法等,以便准确、快速地完成考题。

还有,试卷后半部分的大题,学生常常是为了赶时间,只注意了解题思路,却忽视了做题的规范性,结果失分惨重。因此,在第二轮复习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规范答题方面的强化训练。

(三)第三阶段

本阶段就到了中考前的综合模拟拉练阶段,结合历年的中考试题,组织学生在考前练好兵,进一步训练答题技巧,训练考场心态及学生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1.复习的形式

以考前模拟训练为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弥补,做好最后的查缺补漏工作。

2.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训练的关键是具有仿真的模拟性。考试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大小,试题的难易比例,总体的难度系数的控制等,都应符合本地历年来的中考要求。

(2)测试后的评卷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应严格按照中考评分标准,分步骤和知识要点给分。千万不能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只看答题结果,结果一错,本题就为0分。应实事求是,答多少给多少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讲评试卷必须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在讲评前,教师先要对每道的失分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出错的原因,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理。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错误,可在他们的试卷上以书面形式予以讲解,不再占用课上大部分学生的时间。而有一些学生的失分情况,既有典型性,又决定和影响着全班成绩的走向,比如同一问题中失分较多的情况和一些典型错误,就应作为讲评的重点。对于出错较集中的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本次测试,归纳总结自己知识的遗漏点,再深入细致地做好查缺补漏工作。

(4)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学生的“适度紧张”状态。经过本阶段连续的模拟考试,学生身心都会感到疲惫,因此,在中考前最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可以适当地“解放”学生,但解放不是放松,而是适度的紧张。要在这段时间内,关注学生的生物钟,与中考时间调整得相吻合,关注学生的心态和信心调整,以便以最佳的身心状态迎接中考!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