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方“乡土”资源,探究新理念下小学国画教学

2013-12-29 00:00:00颜璐璐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从新时代的教育现状出发,以美术新理念为指引分析了当前小学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多年的实践,结合地方实际,把握小学国画的特点,总结了如何在新时代新理念的指引下开展素质教育所需的小学国画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努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理念;小学国画教学;教学模式;“乡土”化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原有的观念不断被改变。而作为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并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的中国画艺术,却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轻视,甚至丢失,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与不安,也感到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责任的重大。于是,如何利用丰厚的“乡土”资源,从小培养儿童对国画的兴趣爱好,传承这一精粹艺术,便成为新时期每一位小学教育者首当其冲的重任。根据自己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摸爬滚打中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现与各位分享如下:

一、小学国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有的小学国画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都不愿涉及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学生要准备的材料很多,毛毡、毛笔、墨汁、颜料等,一样不可缺,再加上教材中对于中国画课程编排得较少,地方学校对国画课程的不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都让大家对国画教学望而却步,致使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即使有的学校的教师上了国画课,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作用下,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的作品千篇一律。所以,要想有序地开展国画教学,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及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事国画教学工作。

二、把握小学国画教学的特点,结合地方实际,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理念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学习的趣味性。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对美的看法和成人有所不同,因而在初学时以生活中常见的蔬果静物为教学题材比较适宜,因为静物的造型相对简单,组合性较强,画起来比较有意思,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习难度。如尤聪颖小朋友的蔬果静物系列,从刚开始学画时的《萝卜》《枇杷》到后来画的《葫芦》《柿子》等等,兴之所浓,无不尽显水墨情趣。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基础知识后再结合当地地方特色,如我们的家乡泗阳是泗水古国、意杨之乡……这一系列的地方特色,都为孩子的国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王若丞的《我的家乡》(习作1),尽显我们泗阳的杨树特色。一株株杨树虽没有直仰苍天,但也错落有致,小鸟在林间徜徉,虽然没有像大师那样的墨色变化丰富,却又别有一番味道,从而把枯燥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有趣的水墨游戏,寓教于乐。

三、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内容,力求多元多彩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因此,我们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利用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力求多元多彩。而打破常规,尝试多种技法,多种材料与多种技法并用,也能提高创作热情。如在教学中可以把油画棒、水粉、国画材料等综合起来使用。如赵怡同学的《我来尝试》(习作2),是表现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的情景的,先是用油画棒来画主体形象,然后用水粉色来做背景,最后用国画颜料来点缀背景,当然她是画在宣纸上的,水墨效果淋漓尽致,这样就把这三种绘画形式融合在一起,构思独特,很有创意!

综上所述,小学国画教学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只要教师能够摒弃旧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要求,结合更多的、更广泛的艺术形式,合理利用地方资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来进行国画教学,我相信,小学国画教学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