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后,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的范围内,强调对幼儿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强调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所以应重新审视音乐活动,重新审视音乐活动中的幼儿。
关键词:音乐活动;快乐情感;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是快乐的个体,幼儿天性喜欢快乐的事物。快乐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
幼儿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实施方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审美感染过程来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是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参与音乐实践、享受音乐实践,并同时在音乐实践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当前社会各界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提升,当前的幼儿音乐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然而仔细反观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依然会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现有的音乐教育现状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幼儿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想:“感觉到了什么,还感觉到了什么?”结果他们真的什么感觉也没了!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对动作的到位要求很严,因此机械的练习消磨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根本谈不上享受音乐,“快乐”从何获得?
研究者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等研究方法,总结了几点快乐教学的策略。
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情感培养策略
1.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教师往往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以往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中来呢?尊重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是我们选材的标准。也只有找到他们的需求点,才能让他们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给幼儿多种形式的表现空间,让幼儿体验快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积极参与、生动活泼是奥尔夫音乐课堂的基本情景。参加了奥尔夫国际培训机构的培训班后,我将这个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与本班实际相结合,将其中的一些教学方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给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表现空间后,孩子们都体验到了学习音乐的快乐。
3.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创造快乐
人们常说幼儿的想法是异想天开的,是不符合成人逻辑的,幼儿说的做的往往出乎成人意料,我觉得这正是他们可贵的创造天性。为什么模仿会使幼儿厌倦,而创造性的活动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这说明,幼儿喜欢创造,创造能够使他们获得成功,得到自信和满足。陶行知在二十世纪初发表的《创造宣言》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时时处处创造的重要性;楼必生的《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中关于“艺术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的相关论述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特质,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许卓雅教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中强调了“应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这一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她认为音乐教育不是模仿,而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的创造活动。
4.给幼儿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分享快乐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使得许多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长足进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结论
有效的音乐教学策略能开拓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能提高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音乐教学更科学、艺术。一个让幼儿获益颇丰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并灵活运用有效教育策略,更需要教师将这种“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为幼儿今后迁徙这种策略积累经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成功的音乐教学活动,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结构和教学节奏。教师只有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起承转合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教学活动富有艺术美感,让幼儿在一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动静交替的动态艺术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从而让师生共同获得音乐活动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参考文献:
[1]方展珊.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模式的多元智能开发[J].歌海,2009(04).
[2]章晔.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潜能的培养[J].北方音乐,2009(08).
[3]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华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8.
[5]黄莉莉.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01.
[6]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7]李曼.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新设计[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8]杨立梅.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4.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胜利西路青甸湖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