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提问习惯培养的实践和研究

2013-12-29 00:00:00钟莎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如果幼儿总是在发现问题、思辨问题、探究问题中学习知识,那么他们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记住知识,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幼儿园教师,应当善待教育教学中的“格格不入”,珍视教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注重教育教学中的环境暗示,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提问兴趣和习惯,真正实现教学的本质——“保持会话继续”,多侧面多角度地牵动其思维触角,激发其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格格不入;情境设置;环境暗示

幼儿园小班学生好奇心强,往往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似乎与成人的认知“格格不入”。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的奇怪和“幼稚”而随意熄灭孩子们的兴趣之火和探求之火。幼儿对那些形象鲜明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如果幼儿总是在发现问题、思辨问题、探究问题中学习知识,那么他们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记住知识。幼儿园教师,应当创设一个师生双方交流、对话、合作,以达到视界融合的教学情境,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提问兴趣和习惯,真正实现教学的本质——“保持会话继续”。

一、善待教育教学中的“格格不入”

科学研究证明,积极提问的学生比认真听讲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人生的许多境界不在于跟随,而在于自我探求。人总是在认识、提出、分析并解决林林总总的问题中成长发展的。幼儿若从小就着手问题的思考,在问题中茁壮成长,势必大大积淀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智能,从而多方面地发展其蓬蓬勃勃的思维。

比如,华东师范大学主编的建构式课程中,《爱唱歌的大恐龙》是在小班幼儿园“奇妙的声音”这一主题中的一个活动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围绕“为什么人人都讨厌这只大恐龙”“土豆为什么不能让大恐龙停止唱歌”“玻璃罩能让大恐龙的声音不传出来吗”来展开讨论,但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大嗓门也有好处,我奶奶耳背,就需要大嗓门才能听见我们的说话。”显然这样的问题与本活动的主题“控制自己的声音”背道而驰,但是,你能说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吗?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引导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问题的标准性和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强调的:“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事实上,当我们尽力善待教育教学中的“格格不入”时,孩子们思维的成果才会越丰硕,孩子们才会变得敢问、善问,教育教学的价值才会更可观。

二、珍视教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在课程目标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为主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区域活动和日常活动都是课程的组成部分。显然这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理论支撑的。既然主题线索、区角活动、日常活动等多项活动都有机整合,那么教师很有必要创设情境。比如生活情境、音乐情境、实验情境……在情境中注重问题的生成、注重多元互动、注重交流沟通合作。纲要明确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仍然以《爱唱歌的大恐龙》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恐龙图像,然后以神秘的语气引导孩子:“在一座城市里有一只大恐龙,可人人都讨厌它,这是为什么呢?”然后我再播放各种难听刺耳的声音(包括恐龙的声音),提问:“面对如此刺耳的声音,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孩子们可能会问出:“大恐龙发出的难听的声音是什么声音呢?”“小女孩对大恐龙说了什么话?”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提问的空间和机会。

可以开展“每周一问”的小游戏,针对生活、习惯、学习、锻炼等方面每周提一个问题。竞猜游戏、商场购物、类比游戏、实验模拟、魔术表演等都可以“各显身手”,使幼儿在趣味十足的游戏激励下,在体验和感悟中产生有趣的问题,打破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格局,代之以和谐、人文、民主、开放的现代教学格局。

三、注重教育教学中的环境暗示

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和丰富多彩的现实剧烈“碰撞”,进而自主探索、生成问题。现实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处处有知识,处处蕴涵着真理和真相。只要你是有心人,就会从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中发现问题。

例如,“小狗为什么那么生气呀?”“老鼠为什么要打洞?”“猫为什么要抓耗子呀?”说实话,正是在这样有些稚气的互相提问和互相解答中,孩子们确立起对话式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唤醒了学生审美的需要与体验,激起了孩子们言说和表达的兴趣。还比如,“为什么有春夏秋冬?”“为什么会下雨?”“秋天来了,树叶为什么掉了?”……只要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思考,教师都该大力提倡,并且行以成之。

针对小班幼儿思维直观和形象的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形象化的图画记录问题等方式,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问题,使孩子的提问更有价值。应该常常鼓励孩子提问,如“现在,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本周,你有什么着急的问题”等等。随着“小问号”活动的不断加深,引导幼儿生成更多的问题,必将多侧面多角度地牵动其思维触角,激发其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荣怀艺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