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回顾

2013-12-29 00:00:00崔巴特尔宋勤胡晓彦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学校体育教育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它既是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课程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回顾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分析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探索课程改革发展的对策,对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初建阶段

在我们国家建国的初期,高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结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模仿苏联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对奠定和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尽管我国受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仍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方针的鼓舞下,继续稳步发展。

三、停滞阶段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体育课程建设处于瘫痪状态,在我国体育课程建设史上留下了遗憾的一笔。

四、改革开放阶段

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正常秩序得到了恢复,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受到了重视。从此,课程建设与改革步入正轨。扬州会议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但是,该大纲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反映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特征,具有大学体育课程中学化的倾向。

五、快速发展阶段

2002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次指导纲要提出了课程的新理念和课程的新目标,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纲要对体育课程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指出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从五大领域对课程目标分层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强调了要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为其终身健康服务。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标志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又将向前跨越一大步,是一部继往开来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这部指导纲要和197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无论在文件的名称还是内容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该文件不称教学大纲为“大纲”,而称之为“指导纲要”,为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性的文件,对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该阶段各个高校的课程形式主要是:一年级为普通基础体育课,二年级为选项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各个高校根据指导纲要的精神已经逐步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已初步显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纵观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受社会或国家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等三大类要素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育学科体系是体育课程发展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是来自体育课程外部的,是外部的动力,它们对体育课程的作用,必须通过体育课程自身的内部动力机制才能发挥作用。体育课程的演变发展在于体育课程自身,任何其他外部力量是不能替代的。事实上,作为体育教育核心的体育课程,其产生发展的条件,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的。但当体育教育(含体育课程)一经产生,便游离开为它的产生提供条件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意识形态相结合,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专门的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并不断地以继承其前人遗留下来的教育和体育思想,以及活动经验为前提,经过历史的积累而形成其内在的运动和发展规则。这种内在逻辑性的形成,使得体育课程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与外界其他影响因素保持相对的独立,按照自身的运动逻辑发展和演变。

(作者单位 崔巴特尔:石家庄学院体育系 宋 勤: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部 胡晓彦: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