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化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能收获知识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去领受“礼物”,是“分层导学”的有益尝试,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目标、内容、方法、评分几方面实施“分层导学,培优补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导学;培优补差
由于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成长情况因人而异,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存在很大的差距。初中数学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所有的学生放在一条水平线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使用“分层导学”的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方法、评分几方面实施“分层导学,培优补差”,能因材施教,对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分层导学,培优补差”教学模式的内涵
“分层导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几方面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从而实现各个层次的学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培优补差”是指除了在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施教外,在课后还要作适当的辅导。对于优秀型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发掘他们的数学潜力,使之得到更大提高。对于困难型的学生,要设计强化训练、单元补测等方法使其逐步达标。
“分层导学,培优补差”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够使所有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能够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数学“分层导学,培优补差”模式的教学实践
1.诊断分层
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数学思维)及学生每次单元测验,进行合理的分层,将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O9Hzj3zmf217QYFHaxtDrw==层次。笔者对本校初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分层,上层即优秀型,中层即达标型,下层即困难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目标:上层的学生目标是综合能力的提高,中层的学生的目标是优秀,下层学生的目标是达标。在每次单元测验后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层次调整,使学生始终处于对其发展具有最佳影响的层次上,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分层讲解
由于笔者学校学生大多数是来源于农村小学,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点低,理解能力差异大,大部分学生对课本上的例题学习就深感理解难度大,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例题实行分层讲解。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内容的时候,对下层的学生重点讲解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同时能利用函数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函数问题;对中层的学生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的同时,要详细讲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对上层的学生不但要讲解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的推导过程,还要讲解应用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容易被各个层次的学生接受。
3.分层练习
为了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彻底掌握所学的知识,一定要采用一定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编排练习题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兼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以能者多做为原则,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和积极探讨状态之中,达到各层次互补提高的目的。如编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这一节练习题时,要从量、算、析几个角度设计题目,让下层到上层的学生依次从量内角度数、算内角和、概括三个内角的关系等由易到难,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4.分层辅导
除了课堂的分层教学和分层练习以外,在课外也要进行适当的辅导,培优补差。对于上层的学生,要拓宽他们学习的深度和宽度,如让他们多做数学竞赛的题目,通过多种途径发掘他们的数学潜力,使之得到更大提高。对中层的学生要辅导他们还没有学会的习题和没有理解的知识,如让他们多做课外辅导书上的题目,努力帮助他们向优秀迈进。对下层的学生要辅导他们基础知识,使其达标。
三、初中数学“分层导学,培优补差”教学模式的思考
“分层导学,培优补差”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教师要充分了解数学教材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层备课,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增强问题的难度,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对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的教学,设计问题以基础问题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一些简单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简单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对“分层导学,培优补差”教学模式取得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甘肃省镇原县马渠学区马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