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为信息技术课堂锦上添花

2013-12-29 00:00:00于萍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教学价值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而不同的评价方式自然会引领我们的学生向着不同的预设方向前进,从而建构他们各有特色和侧重点的信息素养。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判断一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促进信息技术课堂多维度目标的达成,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评价;多维度目标

很多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叫做“电脑课”,说起玩电脑学生个个精神十足,这也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的一个优势,就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天生的兴趣。可是学生在课堂中能够随着教师和教材的思路完整地把课上下来并有所获而不“开小差”还真有一定的难度。2009年底,我申报了《信息技术课堂多维度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研究》课题研究,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我经常在思考如何以好的评价去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的投入,从而使课堂更有效。

一、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1.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相对于其他课程,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更大,有的家庭拥有电脑,经常使用,有的只是知道而没有接触过。经过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以“了解、掌握和熟练操作”程度为标准,评价学习者个体的发展水平。例如学习打字熟悉键盘,有的学生,每分钟打20~30个字,我们可以评价为“优”;有的学生能在网上找到资料,虽然不熟练,速度也很慢,但相对于他个人来说,我们也可给个“优”。只要他有所进步,就值得表扬。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若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显然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2.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其实,学生对老师的每一句针对个体的“话语”都会放在心上,当一名学生在回答这样一个具有多个答案的问题时,如果我们轻易地给出“你的方法真好”,那么其他同学就很容易接受这个结论从而不再进行思考,即使已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也会根据教师的评价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例如我在教学幻灯片中“编辑”“删除”一张幻灯片时,学生在分组探索后提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一名学生认为在选择一张幻灯片然后单击“编辑”菜单中“剪切”就能“删除”这张幻灯片。从效果上说这种方法达到了目的,但在原理上这与删除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并未对其方法提出异议,当进行到如何移动幻灯片后这名学生又提出了利用先“剪切”后“粘贴”的方法来实现移动,此时再提出通过剪切可以将一张幻灯片删除吗?已经删除怎么可能又将它粘贴出来呢?经这么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刚才都删除了现在怎么会又粘出来了呢?经过讨论研究学生给出了答案,剪切并不是把幻灯片删除而是将它放到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当我们在执行粘贴命令时计算机就会把它取出来粘在光标所在的位置。由此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剪贴板的知识。在有些情况下,教师也可以运用模糊的否定来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

3.多角度综合评价

信息技术学习中,评价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层评价。如某同学对信息技术兴趣很浓,我就让他参加信息技术兴趣班。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在兴趣班时经常在网上聊QQ,甚至平时还到网吧打游戏,我就让他停止参加信息技术兴趣班。经过一段时间冷静思考,他也认识到了自己错误,又要求参加。我就抓住这个学生擅长学习电脑技术的天赋进行表扬鼓励,引导他上一些电脑技术教程网,教会他在在网上学习一些电脑技术的方法。让他运用学到的编程技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我又发现这个学生喜欢网页制作,就让他参加“中学生电脑作品”比赛,让他有空来学校机房搜索资料完成作品,结果这个学生为了完成网页制作,在网上自学网页制作技巧,最终制作的作品获奖,通过这个学习历程,他对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了。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弹性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是教师进行分层评价的先决条件之一。此外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态度是否积极、小组协作是否默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是否得到提高、实践过程中是否获取了相应的经验和教训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参与其中,既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又要发现后进生是否达到了分层评价的标准及时予以表扬,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成果的评价

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当学生学会相应的技能完成一个作品或任务之后,如何让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之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是这一阶段评价的任务。我主要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议等措施。

在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在学生实践结束后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展示几件优秀的作品。首先请作者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和使用的信息技术技巧,然后由其他同学针对这个作品围绕“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和“建议作者如何改进”这两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作品的畅所欲言,促使学生在内心世界开展自我评价,从而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产生二次创作的欲望,教师再适时地提出“根据刚才的互评你们想不想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此时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某个模块学习结束,我都会要求学生将这个阶段的作品提交,然后根据不同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创新实践”评价标准,然后通过派发“笑脸”或者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评价,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能促进他们追求更多的“笑脸”。或者让学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对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协作情况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别人。根据学生评价结果评出本单元的学习小标兵,这既是对这些学生的表扬和肯定,更是为其他学生树立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和赶超对象。

通过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切实体会到了课堂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促进作用:如何体现评价方面的思考?我们应该从能做的地方做起,立足课堂。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作品完成度的检查,反馈评价。对作品的基本完成情况、优秀作品、典型问题等进行适时、适当地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实现评价主体、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导向,评价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之一,如何做好课堂、学期评价,甚至更长阶段的评价,来突显评价的价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学科的发展,有待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2004.

[2]李勇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教育技术通讯.

[3]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通讯.

[4]教育部.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