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词语是构成句子的重要部分,是文化传承的承载,词语教学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词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应该注意文学、汉字文化、历史知识等方面。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学;汉字文化;历史知识
语文与文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彼此交融,密不可分。词语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承载着传播文化的天职。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纷繁复杂,正如周有光先生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印度和其他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的综合文化。”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决不仅限于音形义等狭小的范围,因为词语本身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只要勇于探索,稍一挖掘就可得到一座宝藏。在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几点粗浅的尝试:
一、文学的渗透
词语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由词语教学引出文学作品的介绍显得自然而亲切,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文学的熏陶,感受文学的魅力。
七年级下册冰心的《观舞记》中有“我们忽看她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其中“颦蹙”二字笔画繁多,学生无论是理解还是记忆都有些困难。笔者联系《红楼梦》中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描写宝玉眼中的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双鬓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于是,初见黛玉的宝玉为黛玉起了个字,名“颦儿”,说理由是“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此时,有学生想起有个成语叫“东施效颦”,说东施见西施皱眉时很漂亮,就也模仿,可想而知更“对不起观众了”。学生在微笑之余不知不觉间离名著近了,几个同学课后还专门去读《红楼梦》,研读其中的文字,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汉字文化的渗透
汉字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自产生以来就拥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其发展演变的历史,间架结构的意义一直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探索。借助已有的文字学知识,可以让词语教学轻松快乐。
1.借助会意字理解字义
教学《岳阳楼记》时,文中有“沙鸥翔集”一句,书中注释里解为“鸟停息在树上”。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笔者联系文字学知识:“集,会意字,像鸟栖息在树上”。并将该字的小篆字体写给学生看,告诉学生在此处用的是“集”字的本义,学生立刻就明白了,很轻松地记住了该字的含义。
2.借助形声字的偏旁区别字形字义
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形近字字形复杂,难以区别,学生很容易搞混,如“磐、馨、磬、罄”“澜、斓、谰”等,令学生颇为头痛。此时,借助形声字的知识就很容易解决。因为形声字的声旁是表音的,形旁是表意的。如:
“磐”字声旁是“般”,形旁是“石”,表明此字与石头有关,该字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巨大的石头”。
“磬”,《说文解字》说:“磬,乐石也,从石殸,象县虡之形。殳,击之也。”意思是说:“磬”,是一种石头做成的乐器,偏旁“殳”,是“击打”的意思。
“罄”《说文解字》说:“罄,器中空也,从缶殸声。殸,古文磬字。诗云,瓶之罄矣。”意思是说:罄,是个形声字,“殸”是该字的声旁,就是“磬”字古代的写法;“缶”,是该字的形旁。形声字的形旁跟字意有关。查现代汉语词典,“缶”的意思是“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瓦器”。这样,一切都明白了,不妨这样想:只有空了的瓦器声音才像“磬”,所以“罄”的意思是“空、尽”。
“馨”,《说文解字》说:“馨,香之远闻者,从香殸声。”意思是说:“馨”,也是个形声字,“殸”,是它的声旁,不过随着岁月的流转该字的读音发出了很大变化;“香”,是它的形旁,自然,该字的意思是“散布很远的香气。”
三、历史知识的渗透
课文中涉及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却没有注释,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如能补充讲解,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1课《左传·曹刿论战》为例,本文开头提到:“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课文注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为什么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被称为“肉食者”呢?原来,这是春秋时代的一种膳食制度,指执政于朝廷的大夫以上的官员,由朝廷提供带肉的伙食。课文中“乡人”未注释,学生容易产生误解,以为曹刿是个普通的平民。其实,“乡”是春秋时代的行政区划单位,它所管辖的区域范围,仅次于诸侯国。“乡人”一是指同在一“乡”的居民,二是指一“乡”的执政者,即“乡官”。此处的“乡人”应指“乡官”,曹刿也应是乡官,只是未在朝廷执政罢了。否则,在强敌压境之际,他是难以谒见到庄公的。
词语教学中可以渗透传播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比如,民风民俗、成语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只要用心,处处皆学问。让我们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文化气息、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2-04.
(作者单位 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