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

2013-12-29 00:00:00顾萍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学生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的教学,同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何突破传统的课堂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相关的动手能力,进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师生关系;兴趣;学习氛围

《电工与电子技术》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门课程主要讲解了电工学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为了能够充分体现和实现本课程的教学价值,作者探索了一条以启发性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一、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促进和谐课堂的营造。教育家贝尔纳说:“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促进课堂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既是师长,同样也是学生的朋友,要善于倾听,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批评。这样,老师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心理变化情况,同时还能使老师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电工与电子技术》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本门课程有着为数众多的抽象概念、计算公式多,内容相对晦涩,有很少的教学实践环节。正是因为课程的这种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学无致用”的学习态度,甚至一些同学还会产生一种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注重绪言课的教学,采用好相关实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每门课都要做好备课工作。尤其是课程的绪言课,可以选取更多的实例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电的产生、传输、发展和应用等内容要讲清、讲透。比如,在讲到电的应用时候,可以谈到电子在家庭中的具体应用,这样能够直白地将知识转化成实例呈现给大家,能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2.建立一个有效学习情境

兴趣来源于具体的情境,课堂教学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十分重要的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参照大纲的教学要求,充分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进行预习,同时巧妙地将相关问题设置成具体的情境,这样,问题的解决就会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3.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化静为动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难以想象的教学情境,同时还很难用实验进行描述,而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十分重要,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时候则需要借助现代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这样为学生创建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将静态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动态的情境画面,学生易于理解,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对学生的理解力以及观察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通过实验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相关的实验设备。例如,可以进行简单门铃的制作,可以设计制作和调试简单的汽车蓄电池报警器。这样,学生在动手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作品,就会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进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学习乐趣。

三、教师要完善自身,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学习相关的教学经验

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老师不仅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四、加强相关的动手实践,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探究,使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成直观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分析判断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较为平等、活泼、民主的气氛,充分立足于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达到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翁亦飞,王瑾.电工课学习兴趣培养的几点体会.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8):54-55.

[2]陈晓岚.电工基础教学实践的体会.海峡科学,2010(8):80-81.

[3]颜莉.电工电子技能教学的几点体会.科学文汇,2009.

作者简介:

顾萍(1985.10-),女,江苏省昆山市,2008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就职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昆山学院,助讲,本科,工学学士,从事电子专业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位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昆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