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学校后勤服务效能提升策略

2013-12-29 00:00:00朱根先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随着社会对学校教育发展关注度的提升,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升学校后勤服务的效能问题也日益凸显。从后勤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以及数字化管理三个层面,提出了提高后勤服务效能的一些做法和感触。

关键词:学校后勤;效能;数字化

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社会对学校教育发展关注度的提升,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管理的教育和经济双重功能不断显现,如何提升学校后勤服务的效能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于其专业管理和服务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担任学校总务处主任多年,从事学校后勤管理实践中颇有些许感触和思考。

一、后勤制度规范化

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和发展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尤其在具有经济功能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中,加强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规范后勤制度建设首先要在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明确制度建设的依据和目标,紧紧围绕“为谁服务,服务什么,如何服务”的三大实质性问题作为我们后勤工作的基点。因此,我们学校后勤管理制度建设中形成了自身的比较完善的体系。例如,从管理对象看,体现了制度建设的全面性,涉及后勤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后勤人员考核、食堂管理、配餐运作、食品采购、财务核算、校产管理、卫生检查等多项具体的规章制度;从管理时效看,体现制度涵盖的过程性管理,既有常态管理的常规制度,比如,卫生检查制度、财务核算制度、食堂员工点评制度等,又有适应学校发展变化的动态管理制度,例如,随着学校《普通高中红黄蓝绩效管理模式》的推行,后勤管理也适时地推出《红黄蓝后勤管理条例》,将学校红黄蓝管理模式分别落实到后勤管理的各个环节。

规章制度的可行性、科学性关键在于实践的检验,落实是后勤制度规范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保障。所以,每项规章制度要有可操作性,力求责任到人,包干到户,做法到位。为此,从三个环节抓好制度落实。

1.制度形成上需做到“民主决策”

学校要自下而上,围绕“师生为本”的制度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智慧,经过调研、座谈,从师生的校园生活实践出发,从而使产生的制度更能被师生所理解,有利于规章制度的推进实施,也有利于制度目标的达成度和服务效能的提升。

2.制度实施过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通过专家咨询、重大事项校园及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方式,在规章制度落实过程中,增强透明度、师生的参与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和评价,才能有效地提升服务的信誉度。

3.及时反馈,总结反思,加强制度创新

规章制度在后勤管理过程中是依据,是准绳,需要及时反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有章可依,但规章制度不能固化。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体现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顺时变动性,从学校实际出发,适时修改完善。

二、后勤队伍素质化

学校后勤服务效能的高低,能否为师生提供满意的后勤服务保障,与后勤工作队伍建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1.树立竞争意识,增强服务能力

在我们学校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铁饭碗”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已经习惯了没有竞争的日子,从上岗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等待退休的那一天,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学校发展在内都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后勤社会化已经成为现实,后勤岗位竞争也成为必然,参与竞争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后勤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切实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从而推进后勤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2.按需设岗,招贤纳士

后勤队伍人多事杂,头绪比较多,在选用工作人员时,必须做到按需设岗,公开竞争,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由于后勤工作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性,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关注度不必太高,更多关注实际工作中能力的体现。后勤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但它本身就承载着教育的功能。因此,后勤人员的思想品德素养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尤显重要。

3.重视后勤人员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

后勤人员整体上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相对比较低,需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在岗位对应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服务能力,从而提高战斗力。后勤人员构成相对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地方,不但存在地域文化上的差异,还存在价值观念的不同,所以,需要加强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环境建设,培养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对我们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后勤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后勤管理数字化

随着学校管理向高标准、高要求的纵深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以及后勤经济功能的进一步加强,现有后勤“人治”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管理上的疲软状态,例如,人、财、物管理受到时空上的制约等。欲以突破这一管理上的“瓶颈”,推行数字化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后勤管理数字化,是指在网络时代,通过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和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功能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法。它不仅能够突破管理上受到时空的限制,还能拓宽后勤管理的范围,实现最优选择,实现后勤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1.后勤数字化管理理念要到位

数字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是后勤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后勤工作人员及时转变“等、靠、要”的从业观念,要清楚地意识到后勤服务需要量化评估,作为一名后勤工作人员,自身的从业素养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积极培养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

2.后勤数字化管理硬件得保障

数字化管理的实现需要以网络为基础,需要计算机为载体才能运行。因此,信息化管理体系必须不断完善,需要设施齐全、技术到位、权责明确、合理分工,打破部门间的工作界限,及时反馈问题,并得以有效解决。

3.后勤数字化管理环境需和谐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追求资源上的节约和人际关系上的相互信任和包容。数字化管理更突出的是“数字”的话语权,在各项工作和服务上可以量化的范围更大,管理更精细。我们后勤管理工作主要在于“管理和服务”,所以,在校产管理、食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把好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关。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弥补管理上的漏洞,这也就需要我们后勤人员自身具有节约资源的思想意识。面对“数字”冰冷而又客观的话语权,我们后勤人员、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相互沟通、相互信任,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法制意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校后勤工作虽然琐碎而繁杂,却事事关系到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心情和效率;后勤服务工作虽然不直接参与教书育人,但却事关育人环境的形成与提升。我们后勤从业人员将在工作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后勤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努力实现后勤服务效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雪峰.浅析中学学校后勤管理的规范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2]张会齐.学校制度建设的实施策略[J].行政管理,2012(3).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洪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