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生活在由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构成的三重社会中,达成他们在三重社会中的顺畅越界对其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结合电影《小孩不笨》分析处于不同类型的社会位移状态的学生如何达成越界,并以教育者的视角进一步从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三个方面探讨促进学生顺畅越界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三重社会;社会位移;顺畅越界;群体
一、学生社会位移的概念及影响群体
学生的社会位移含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从“身”存群体的角度来说,是指从一种社会场所进入角色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会场所。另一个层面是从文化认同或文化调试的角度来说,是指从一种“社会环境”融入文化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会环境”。
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与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面对面的生活群体。学校是受社会委托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机构。同辈群体是指“处于某一年龄阶段或年龄组的人所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二、学生社会位移的类型
美国学者菲兰认为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之间各有其一套价值、规范、期待及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各自的“社会环境”,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之为“越界”。结合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对学生的社会位移的类型作以下分析。
1.和谐的多重世界——顺畅的越界
当学生所处的不同世界之间的共同性超过了差异性,就可以完成顺畅的越界。电影中EM1(新加坡学制,下文EM3同属此类)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的优势,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宠爱,在同辈群体中也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因此,他们所处的三重社会之间没有明显的障碍,可以完成顺畅的越界。
2.失谐的多重世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
此类学生需要进行调试和重新定向才能实现三者之间的越界。电影中的国彬只喜欢画画,并且画得很好,但是学习成绩却一直不好。当家人和学校仅以成绩来衡量他的能力时,他就无法获得家人和学校的认可,也很难完成在多重世界中的越界。但是当他因为画画被美国学校录取时,无论是教师、父母还是朋友都对他的成功给予了肯定,我认为他是经过了自我的调试和学校、家庭双方对于他的重新定向而完成的越界,也就是可设法实现的越界。
3.失谐的多重世界——碰运气的越界
这种越界类型常常包括成功与失败之间、参与和摆脱之间以及承担义务与无动于衷之间的摇摆不定。电影中Terry有句很经典的台词就是“我被你们搞得很乱”,因为他处于这种失谐的多重世界中,只能靠碰运气完成越界。Terry被母亲教导不要管他人的闲事,于是他在承担义务与无动于衷之间摇摆不定。在两次暴力事件中,他虽然想帮助朋友但是却迫于母亲的压力最终没有开口帮朋友澄清事实的真相。尤其在第一次事件发生后,因为遭到国彬和文福的冷遇,他已经决定要做像文福一样“讲义气”的人,但第二次事件发生时,他却又屈服于母亲的强大压力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最后还是在自己被绑架这种恶性事件发生后才有了自我的善恶判断。
4.边界互闭——无望实现的越界
电影中的文福因成绩不好被分在EM3,不但在学校中被老师们放弃,家庭也不太要求他取得学业上的进步,而是要他照顾年幼的弟弟、帮助家里的餐馆干活。此时,他认为学校与他的生活毫无关系,他所面临的不同世界之间在价值、信仰及期待等方面的差异极大,致使越界难以成功。由于此种越界极为痛苦,因而这类学生便寻找种种理由,积极地或消极地抵制使他们越界的企图。但是在遇到了新来的英语老师后,他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文福觉得新老师是真心想帮助他们,所以开始尝试学习功课。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环境不好,他开始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于是逐渐地,他开始学会和课本做朋友,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成绩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文福所处外部的环境影响与内心的驱动帮助他完成了本无望实现的越界。面对这类学生,采取措施唤醒他内心的上进心和积极态度是帮助其实现越界的最有效办法。
三、顺畅越界的达成措施
为帮助学生达成顺畅越界,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教育者应协调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之间的关系,统一目标但分用不同策略处理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
1.同一的目标
当学生无法实现越界时,往往是因为学校、家庭和同辈群体之间的关于价值、信仰及期待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为促进学生顺利实现越界,需要保持三者之间目标的和谐和统一性——即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化,这样就给予学生更多生活化的期待。如,电影中的Terry,在母亲的管教下,他性格懦弱,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甚至在自己家被欺负都默默忍受,此时,家庭就要重新思考该如何促进他个人生活能力的增长和初步社会化的训练。
同时,应避免以量化的方式判断学生的人品、智慧和想象力的成长。因为“个人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可测定的实体,它是个人久经磨炼的独特性的发展,我们无法按照任何尺度或任何课程对之加以测量,也无法将之与他人成就相比较……人们一旦甘于接受由他人确定的用意测量自己个人成长的标准,那就很快会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自身”。如,电影中的国彬,假使他的绘画才华没有被发掘,那么没有人能保证它不会终有一天消失,也许,那时候他也只能成长为一个文凭不高、不被认可的普通人。
2.不同的策略
(1)家庭: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群体,家庭中的社会化许多都是在无形之中进行的。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儿童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的职业类别、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及其教育期望、教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社会中的不同的家庭环境。虽然在各自差异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受到的影响程度和内容是不同的,但是教育者对家庭中和谐的家庭气氛和保护与教导并行的方法的追求是相同的。家庭氛围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强有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而父母力图影响孩子行为的基础是使孩子认同父母的价值标准与为人准则。
(2)学校:学校被看作是帮助孩子沟通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桥梁,这是作为社会化机构的学校的功能之一,虽然这也是家庭的一种功能,但是,学校与家庭在这方面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即学校不是把学生当作个体而是当作群体来教育他们,推动他们向成人世界发展。
在学校中,应注重为无法顺畅越界的学生提供更加人本化的教育。在管理和组织机构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但要保证他们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保留在不同类班级中,只有在减少异质学生对其非常重要的科目中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按能力重新分组。教师必须相信所有困难生都渴望得到学习的机会,同时应该愿意处理影响学生在校表现的家庭、社区或同龄人群体等有关的问题。在课程上因材施教,提供及时的反馈及翔实的数据来反映学生的进步,并且应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本身乃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建构的产物。学生往往容易心甘情愿地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因为同龄人群体在孩子和年轻人的发展中非常重要,也因为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影响到孩子的教育发展。
为有效促进学生的顺畅越界,教育者应鼓励孩子们培养相互支持、接受、关心和承担义务的情感,正确地指导个人之间或小团体之间的合作技巧,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做出适合他们年龄的合理决定,同时也要注意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施加一定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刘豪兴.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伊万·伊力奇.非学校化社会[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