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样教的问题,最后是什么时候教的问题。对于教什么的问题,教师要依据文本、学生、教师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拓宽,更要明确选择拓展内容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重难点;视野;兴趣;距离;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观点将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了。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样上课。
那么,教学内容是什么才是合适的呢?在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所以,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这样一条:“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问题,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当有开放的内容的同时,更要要求教师必须明确选择拓宽内容的目的。这样,教师不仅知道了要这样做,更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达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认为,拓宽语文教学内容的目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在教学文言文《狼》一文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弄清狼的本性外,还帮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狼再狡猾也没有人聪明。同时很多学生认为狼是坏东西,如:成语“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大灰狼》《小红帽》的故事;课文《祝福》中阿毛的遭遇等都可以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马上判定他们的对与错,而是让他们看了这样一段话:“100多年以前,在凯巴伯森林中,活泼的鹿在林间嬉戏。在森林中大约有4000只鹿,但鹿群后面常常跟着一群贪婪而凶残的狼,当地的居民组成狩猎队,杀掉了6000多只狼,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自由王国,鹿的总数超过了10万只。人们很快发现,整个森林绿色在消退,黄色在蔓延,紧接着疾病像妖魔的影子在鹿群中游荡,仅一个冬天,鹿就死掉了6万只。”我还讲解了跟狼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大是非观,改变了他们狭隘的是非观。
二、拓展学生的视野
学生,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他们大多过着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获取外界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现代传输媒体,适时引入能体现社会及时代的最新成就和重大事件,如奥运会的赛事、甲型H1N1流感、六方会谈、叙利亚局势、日本核辐射、中菲军舰对峙、钓鱼岛局势等,让学生处一室之内而知家事、国事、天下事。如,我在教学《动物的游戏之谜》这一课时,课文本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学生对动物为什么游戏的原因了解得不多。我在讲解课文之前,先播放了三组图片:一组是学生平日熟悉的家禽游戏的视频,一组是动物世界中老虎互相嬉戏的视频,一组是学生自己课间活动打闹的视频。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当这节课快结束时,我又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欧美一些贵妇人的一条披肩就需要杀死好几只北极狐;几盘鱼翅就需要杀死两三头鲸鱼,他们往往把鲸鱼的鳍剪下后又把鲸鱼投入大海,让鲸鱼在痛苦中慢慢死去;一个鳄鱼皮手提袋需要杀死两到三头鳄鱼;人们用锤子敲碎活生生的猴子的头盖骨,只是为了吃到传说营养价值高的新鲜的猴脑……同时请学生对类似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们或感慨动物的遭遇,或谴责人类的贪婪,或呼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原本觉得无话可说的学生都急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轻松地完成了本课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学生的变化只因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他们在课堂上无法获取的信息。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接近语文,从而喜欢上语文。新课程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最好的方法是时常让他们走出教室,与阅览室、互联网、电视、电影、录音、科学馆相结合,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激励他们将课本改写成课本剧,然后组织学生选服装,接着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余下的学生做群众演员,全班学生立即投入到活动中,结果是演出效果出奇的好。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尝到了演戏的乐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又如,我在教学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之前,利用图文并茂的视频教学生演唱这首歌,看看谁能最先学会。平日枯燥沉闷的语文课堂竟然可以唱歌,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他们在学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当堂背诵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吟唱中身不由己地被承载着作者寂寞和相思之苦的旋律所感染,此时不用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自己就有满腹的话语要对别人倾诉,课堂一下子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像李煜的《虞美人》、曹操的《短歌行》等我都借鉴了这种方法,效果都非常好。教师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去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有活力,学生才能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堂。
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材编写的周期较长、编撰者的生活距离学生较远等因素导致了有些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挂不上钩的现象。这样学生对教材就有陌生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高不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如,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我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等,而是让平时常年住校不回家的几位学生谈谈节假日里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有的说节假日还未到,室友就满脸幸福地收拾自己的衣物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很是羡慕。有的说自己现在有些害怕过节,街头处处欢声笑语,自己却孤零零一个人,吃啥也不香,实在难受。有的说节日里自己感觉好像一个被抛弃的人……教室里大家都沉浸在他们的倾诉中。这时候我自然地谈起李清照写作文本的背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情感。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心极容易与作者贴近,马上主动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着、体味着,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文本创设的情境中。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剩下的教学任务便迎刃而解。
五、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能给学生传授多少现成的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否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交给学生一些探究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贾宝玉疯癫的这个情节?问题抛出后学生习惯地等着老师宣读所谓的参考答案,我笑而不言,而是让学生思考后记下自己的理解,接着拿出从图书馆借来的七八本红学家的著作安排学生分组阅读,然后先把自己的心得在阅读的小组里交流,再把组内的意见在全班分享。虽然整个过程花了较多的时间,学生的理解肯定不够全面和深刻,但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始增强了,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接触了一些探究的方法。这恰恰是教师选择这个拓展内容的真正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的面非常广,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意识地去拓宽教学内容时更要明确选择拓宽内容的目的,因为明确了拓展的目的,选择拓展内容时才有方向和范围。
参考文献:
[1]严先远.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2]严先远.教师如何备好课.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