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预约“精彩、高效”的课堂

2013-12-29 00:00:00包惠红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预设和生成是新课程教学中屡见不鲜的话题,但追求以“生成”为常态的课堂教学是每一名数学教师漫漫求索的终极目标,如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精彩自然的“生成”而更加清晰有实效?我在教学中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收获,使“生成”成为课堂常态

叶圣陶曾说过:“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它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教师在预设时,要考虑生成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又要充分考虑生成的多样性,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情合理科学地进行教学预设,让“生成”成为课堂的教学常态。

案例: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个难点时,教者选择了这样的方法:手拿一张一百元的新版人民币,提问:把它换成5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的人民币,各可得几张?换得的张数y与面值x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情景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并且非常熟悉,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利于课堂的互动生成,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水到渠成。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对课堂上的各种可能做了精心设计,使原本简单、机械的教学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生成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规定性,才能让生成水到渠成。

二、合理处理非预设性生成,点燃智慧篝火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学习建构的过程具有不可确定的一面,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问题、新想法,尤其是学生对于问题的即时质疑,即非预设性生成,教师更应该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

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适时地合理地有选择地把课堂上的“插话现象”转化为教育资源,而不是一味地去封杀去抑制,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的数学课堂,还学生一片动态的数学蓝天。

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正方体展开图”的时候,当把例题一出示,教师刚想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布置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可是没有等教师开口,有的学生就开始插话:“两种。”“三种。”见到有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些好胜的学生开始争辩:“不对,是四种。”“不对,应该是八种。”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产生碰撞,教师对课堂上乱糟糟的一片没有加以制止反而追问了一句:“你们究竟谁说得是对的呢,你们有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吗?”学生此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都迫不及待地进行动手操作,而且一边动手操作嘴里还一边嘀咕:“不信我摆给你看。”“不信我画给你看。”“不信我写给你看。”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用正方体剪,有的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的学生用纸片拼。学生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的一次很自由的插话却引来了学生激烈的争吵,主动的实践,使学生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和积极思维的数学品质得到共同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非预设性生成的资源是多种多样又无法预约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在课堂上发挥教学机智,提高应变能力,抓住即时火花,点燃课堂智慧的篝火。

三、有舍方有得,及时调整“生成”

课堂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这样的生成突现时,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会及时对生成进行准确的判断,如果生成有效,有道理,教师要及时调整甚而放弃课前的预设。若生成是无效的、偏颇的,教师要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正确判断,适当调整预定计划,巧妙地进行启发引导,把积极因素加以深化利用,把消极因素加以正确引导,善于抓住瞬间机遇,做出及时调整,使课堂教学呈现别样的精彩。

如在教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教师讲授完SAS这一判定强调这个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如果不是两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时有一个学生说如果不是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也是全等的,教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个学生说这个角他选的是直角,他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这时教师没有继续讲下去而是顺势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这个角是钝角或锐角时,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让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SSA不一定成立。这样由错误生成讨论并恰当评价,这种匠心独运的处理,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变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增长了智慧,学会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辨错、改错中,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表现出一种人文之美。

四、让每一个学生体验生成的成果,建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表达独到的赋有个性的见解。我们必须关注学生表达的需要,时时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尊重个性解读,充分挖掘学生不同的见解,让课堂涌动生成的精彩。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的差异,对问题提出的质疑自会存在差异。特别是那些基础比较薄弱者,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甚至显得比较幼稚,这时,教者应一视同仁,既给予鼓励和表扬,又适时加以引导,让他们品尝到质疑的乐趣,成功的甜头。

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清晰高效的课堂教学追求生成的常态化,教师要精心预设问题,及时合理地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收集推广教学中成功的生成案例,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让“生成”成为可能预约的精彩,让课堂因灵动的“生成”而璀璨夺目。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