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看传统

2013-12-29 00:00:00钟源盛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本着好奇的心和尝新的念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的引领下,从侧面再看我国的传统。通过这些传统,谈谈我们的个人修养。李世民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希望大家能以史为鉴。

关键词:传统;个人修养;侧面

只是正襟危坐地学历史的日子少说也五六年了,却感觉都是一些同样的话,都从相同的角度出发,而且多数只谈及国家兴替、民族大义。横看成岭侧成峰啊,不同的角度,必定有异样的风光。本着好奇的心和尝新的念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的引领下,决定从侧面再看我国的传统。

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要谈修养,首推社会公德。香港迪斯尼乐园沸沸扬扬开园之际,在传媒中间却掀起了一阵评判当下人们社会公德心的风潮。其实,这等恶习,又何止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介绍在梁漱溟先生的回忆中提到,八国联军搜查他家过后,扔下的一句话是“大门口太脏了,要天天打扫”。在清朝俄国外交官马克戈万的著作《尘埃》中写道:“平民昼夜起居的穿戴几乎是没有什么回避的,……他们起床后就把自己的窗门大敞四开,好像是有意让陌生的过路人直观自己的全部家当及全部成员。”这让我忍俊不禁的同时,想起那些睡衣飘飘招摇过市的风景。“当我们随便去中国家庭——或平民家庭,或有身份的家庭做客时,屋里的脏乱程度都会使你吃惊。在那里没有干净、舒适可言。几乎所有东西都丢在地上,不会摆放也不见洗涤。墙角挂着蛛网,上面的蜘蛛在悠闲自得地勾着图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景色,也许只落在文人眼里,或者只是熟视而无睹、不以为异的结果而已了。也许你会说,历来推崇整洁为美的论述多之又多,但是,在马克戈万眼里,“中国人并未照此执行”。

如此撕破中国人的脸皮,不为“自相残杀”、互扯辫子。也许有自我辩护之嫌,毕竟,作为当前的青少年,在社会公德这一方面,被指责还是较多的。但我认为,要纠正如此恶习,“正视”是首项任务。不要以为这等问题只存在于近日,更不要以为只存在于部分人群。尤其是,当我们否定现状的同时,也在肯定过去,但是,过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有个清楚认识。正视问题,寻找根源,才是可行之道。

诚信,贵为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不得不提。关于这话题,好像一直都没有少提起过。所以不想赘言,只想谈谈看了马克戈万的描述和评说之后的感受。

“许多到过中国的人(主要指当时来华的外国人)都说,那里很少有人讲真话。”而接下来的例子,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不光在历史书中熟悉,更是在生活中的熟悉。“在这个国家,由于说谎已变得习以为常了,所以,生活之中,人们甚至专门用谎话作托词和借口。”

想起有一次和妈妈走在路上,遇见一位熟人抛来一个寒暄式的问话,本应以否定来回答的问题,妈妈竟然一句“是”就带过了。当时很惊诧,而最意外的,莫过于妈妈的解释——人家也只是随口问你一句,当作打招呼,要是你回答“不”的话,那两个人就要聊好久都分不开了。

然而根据马克戈万的思路,像说“老板病了”或者“老板不在”的话语,也属于一种托词和谎话。然则,许许多多教人人际交往技巧、拒绝他人等的资料,却是以此作为应对措施的重要一项了。

忽然间我感觉好混乱,孰对孰错?很想解释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却又觉得有开脱、逃避之嫌。总的来说,中国人习惯以回避来应对事件的发生。这问题再说下去,恐怕要上升到心理学、哲学的层面上去了,能力有限,就此打住。此外,这个问题的提出,本来就不在于答案,而在于我们应该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看事情,是会有不同角度、不同结论的。用合适的方式与人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大课题,也是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的方式。

马克戈万还提到了“面子”的问题。这确实是个在中国有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名词。当我们把爱“面子”和浮夸、虚荣画上等号的时候,当我们对“面子”既爱又恨的时候,马克戈尔却以西方的思维,给“面子”做了另外一个解释——“面子”和信誉、名声接近。不可否认,中国人对“面子”的偏好,曾经引发过不少夸张、甚至荒唐的事。但是反过来思考,正因为爱“面子”,我们会因而有所顾忌,受其约束,从而不至于忘形,不至于“放荡形骸”。人,最可怕的不是违反规矩,而是不懂规矩、没有规矩。适当的爱“面子”,有利于大家都来注重个人信誉、尊严和言行举止,不失为修身律己的好办法。

后 记

传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修养,也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但是,要真正落实,却不是只要通过嘴巴解决问题就行了。重要的是行动。记得香港有个公益宣传广告是这样的——一片漆黑中,每个人都用地拖洗净自己范围内的一个圆圈的范围。这时画面是明亮了一些,但却是,白中间着斑斑点点的黑。然后,当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拖把往外伸,一点一点地把彼此之间的黑色擦掉之后,就全部都变白了。修养,也应该如此。我们不能改变其他人,不能强求别人都和我们一样,但我们可以先自己思考,先自己去做好自己觉得该做的。当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管好、调整好,离整体的完好,还远吗?

始终相信某位老师所说的话:“历史是可以改变的。”不同角度、不同时代看过去,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思考。只有更了解,才可更客观;只有更客观,才可更了解;对中国、对传统文化、对道德修养尤是。了解问题渊源,直面问题所在,持拿来主义,精华则坚持之,糟粕则摒弃之,从而修身成人。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高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