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2013-12-29 00:00:00戴淑萍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怎样更好地把握?是我们在课前酝酿教学策略时,反复考虑却经常拿捏不准的地方。2012年我们学校主课题《研究儿童:教师课程能力自主建构的行动研究》被列项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我们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发现学情前测是走向学生、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下面是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找准教学起点,确定策略,真实有效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就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现在的学生学习渠道拓宽了,知识面广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还没教的知识,学生已经会了,但一般掌握得不够全面和透彻,认识往往是粗浅的、模糊的,有时还会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前测等手段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例如,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对学生做了访谈式课前调查,结果发现,95%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认识人民币面值,42%的学生对人民币面额的了解并不全面,67%的学生了解兑换的进率,77%的学生有过购物的经验,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时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熊购物入手,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小熊:“小朋友们,今天是我自己第一次去商店买文具,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你们去过商店和超市,买东西要付什么呢?”“钱!”“小朋友们,小熊要考考你们了,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吗?你们都认识吗?”“我认识1元。”“我认识10元。”“我见过100元。”……“那你能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都跃跃欲试,放手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学生可感兴趣了,这样设计熟悉的现实情境,一方面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人民币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不应把教学设计和策略着眼点只放在教材、教学手段、学习方式上,而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这样的教学费时费力又不讨好。只有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二、确准教学盲点,调整策略,自主实效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用好教材,我们要抓住教学中的现实情况,不囿于教材、不照本宣科,创设出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紧密联系、有思维价值、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自然生成,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例如教学三年级《三位数乘一位数》,我利用这节课做了个实验。《三位数乘一位数》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这节课的重点在于:第一,计算时,先用4去乘152哪个数位上的数?接下去又该怎样算?第二,积的百位上应写几?这“6”是怎么算出来的?三(2)班我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顺利完成教学。三(1)班我进行了问卷式学情前测,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五道题,全对学生占37.2%,“54×2、183×3、485×6”三道题全对占84.2%,“6×23,4×152”这两题列式不正确的学生占88.5%,写成:

由此可见,笔算时先要用4依次乘“152”各位上的数,大都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百位上的积虽是重点,但做对的学生也较多。问题尤为突出的反而是竖式的格式,格式不对影响计算错误。我仔细研究教材,发现教材的例题和试一试,列式都是一位数乘三位数4×152,4×248,而笔算时是:

教材上是列好竖式的,如果教师不加以强调,是不会引起学生注意的。根据学情前测的分析,我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新授时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计算过程。接着创设一个情境:“小法官判一判”,拿出学生前测中的作业一一展示,学生一下子找到问题的根源。纷纷说我也是这么做的,哦,原来格式不对,怪不得算起来很别扭,还算错呢!

实验效果: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三(2)班全班44名学生,有29名学生列式错误。错误率达到67.4%,计算错误率是89.6%。三(1)班没有学生格式出错,正确率达到97.2%,远远高于三(2)班。

可见,学情前测为我们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原始材料,能促使教师全面、客观、有选择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学习掌握情况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教师正视学生的原有基础,教学盲点,并以发展的眼光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学策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抓准教学定点,优化策略,简洁高效

学生的学习活动衔接性很强,离不开记忆与模仿。数学学习尤其如此。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技能基础之上的,学习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受已有的知识结构、方法技能的影响。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思维定式。其有两重性,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务必考虑到思维定式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一分为二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建立积极的思维定式,打破消极的思维定式,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三年级《0的乘法》时,问卷式学情前测时发现有40%左右的学生负迁移“0×3=3”,根据以往的经验,等到“0的乘法”学习后,又会有学生负迁移“0+3=0”。针对上述情况,我创设“陷阱”情境有意识打破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式,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小猫和爸爸、妈妈进行钓鱼比赛,3只小猫、猫妈妈都没钓到鱼,猫爸爸钓到了3条鱼,裁判小猴说:小猫组0×3=3,爸爸妈妈组0+3=3,平局。”这时学生都说:“错了!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正确答案是什么?”短短几分钟,学生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牢牢掌握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因此,教学策略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只有深入地研究、了解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每节课的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