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性活动中,师生如何进行有效互动

2013-12-29 00:00:00张晓娟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偶发性的科学活动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教师要及时抓住偶发性教育的契机,关注幼儿的偶发兴趣,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幼儿的自发探索活动健康发展。

关键词:偶发兴趣;契机;引导;互动

偶发性活动就是指由外界情境诱发,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事情开展的一种科学活动。偶发性教育活动应完全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应重点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需要,及时以适当方式给予帮助,形成师生共同探究的关系。教师要扮演师生互动平台的搭建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发展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一、发现幼儿偶发兴趣,适时抓住教育契机

情境1.十二月下旬的一天,有一只鸟因腿部受伤,误飞到了我们中班教室,孩子们发现鸟受了伤,就提议给它治病。可是如何抓住它呢,为此孩子们大喊大叫地追赶,鸟被吓得到处乱躲乱飞。不一会,小鸟就被他们网住了,放到了笼子里。一群幼儿很快就围在鸟笼旁,胆子较大的虎子试着用手指逗鸟,鸟就用嘴啄,吓得旁边胆小的小朋友叫起来:“鸟啄人呢,小心呀。”这时我没有阻止,有意识地让幼儿大胆和鸟接触。在与小鸟接触中,孩子们产生了许多疑问。我告诉他们:在教室的一角为你们提供了一些图书、卡片、碟片,只要你们细心去寻找,一定会找到完满的答案。

二、激发幼儿好奇心,帮其自主探索答案

情境2.幼儿在查找资料时,眼睛一直在鸟的颜色和外形相近的图片上搜索,这时,洋洋突然大声说:我找到了,是乌鸦。洋洋在《鸟类的飞翔》中找到了乌鸦的图片举起来让大家看。这时有孩子问,乌鸦都吃什么呀,虎子说喜欢吃果子,粮食,还有小虫。看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感觉到孩子的问题还仅仅停留在表层,我就思索着如何能再深入一点引导孩子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刚才看挂图、看碟片,找资料幼儿可以用连贯的、较多的语言表达对鸟的认识了。看着他们欣喜的样子,我笑了。

三、利用家庭,社会资源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情境3.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探索也只能停留在表面,要想深入,只能是反复抓、抓反复。这时我就想到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请小朋友晚上回家再找资料或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看乌鸦还有哪些故事。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乌鸦的腿伤也慢慢好了。于是几个小朋友就建议把乌鸦放在笼子里长期养起来,可是一半的小朋友反对,说乌鸦可以给大树抓虫看病,还有的说乌鸦想妈妈呢。小雅说:“小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把它关在笼子里它会不开心的”。最后征得大多数孩子的同意后,我们高兴的把乌鸦还给了蓝天。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69050部队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