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尝试着让小班的孩子在科技小实验和科学小制作活动中进行记录,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了在活动的不同环节运用不同的手段,采用不用的形式开展,让小班的孩子也能在无意间记录下科学探索的痕迹。
关键词:“两小”活动;记录表;幼儿园小班
玩是孩子的天性,往往一些最不起眼的小东西也能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但这种玩是没有目标的,是散乱的,一些珍贵的东西往往就会在这样的玩中悄悄溜走。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在预设的条件中,在我们的引领下,玩出一些关于科学的新鲜感受,并能够在这些感受的激化下提高孩子本身的认知水平、提高幼儿的探索、操作、思维能力。
如何让小班的孩子们大胆地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在这些精彩的科技活动中的有趣现象可能是转瞬即逝的,而小班的孩子受年龄特点限制,小肌肉群发育尚未完善,动手能力较弱;在感知、注意、思维时目的性差,极易受外部力量的支配。为了让孩子们能清晰地观察,有目的地操作并捕捉这些瞬间的精彩,我们觉得小班的孩子也能在科技活动中进行记录。那么记录什么?怎么记录?拿什么记录呢?
一、用“记录”帮助幼儿留住科学探索的瞬间
记录一定要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要避免为记录而记录,不能事后追记,或还没有展开充分探究就让幼儿记录,更不能事事都记。因此,小班的记录重点就放在帮助他们记录一些孩子难以表达的东西上;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
1.“记录”梳理探索的“过程”
小班的孩子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过后很快就忘记。在活动中随着操作要求和材料的递进,甚至受到同伴的影响,对于自己的想法会一变再变。往往一个环节下来回头问问之前说了什么,他们就一脸茫然。所以通过一些集体的记录形式,可以帮助幼儿记录他们的思维过程,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例如:科学活动《贪吃的大嘴兄弟》,两次活动的差异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次活动教师请幼儿猜测哪些水果是哥哥“浮起来”爱吃的,哪些水果是弟弟“沉下去”爱吃的,实验后再回过头去回忆原来的猜测时,孩子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第二次活动时教师就利用集体记录的方式帮助孩子将这些猜想记录了下来。这样在最后的结果出来后,就能通过比较这些“记录”知道孩子们认知上的变化了。
2.“记录”留住探索的“过程”
小班幼儿不够细致,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够,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就难以进行长久地观察和自觉地记录。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将常规意义上的记录表画得乱七八糟。于是我就尝试利用美术手段来进行“趣味记录”。
例如:科学活动《掉下来了》,孩子们观察物体自由落下时产生的运动轨迹。教师利用“身体学一学”到“手指画一画”,最后用笔画下来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幼儿巧妙地将自己的操作材料贴在长形纸条的最上方,然后在它的下面用一根直白的线条画下运动轨迹,别具一格地记录下瞬间发生的事。
又如《小积木动起来》,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移动积木从而呈现不同的痕迹。孩子们将积木沾上颜料,然后从纸的一端移动到纸的另一端,不同的移动会留下不同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可以很好地表示出幼儿探索的过程,甚至可以成为孩子们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3.“记录”呈现探索的“结果”
小班孩子受表达能力的限制,就算是操作完全成功,也很难完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所以就要借助巧妙的记录形式了。
例如在《水变红了》的学习中,教师的记录重点是结果有没有褪色,而孩子则每人只能选择一样材料进行操作。教师选择了集体记录的形式,用实物和磁铁结合的形式。孩子们每人一块磁铁,上面有他们的名字。当孩子操作完的时候就马上用手中的磁铁进行投票,放在相应的材料下面的笑脸或哭脸上。这样不但教师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孩子的操作结果,孩子们还能通过全体的投票结果,观察到材料之间显而易见的差异,活动预设的目标较为圆满地达成了。
二、用“记录”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建构科学概念,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科学态度
(1)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幼儿感知身边科学技术的存在,初步形成科学技术能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印象。例如:在活动中我们常常引导幼儿比较和观察,在《咕噜咕噜滚》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就是通过观察圆柱、圆台、圆锥形态的不同,然后尝试制作,探索,通过记录下的痕迹知道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所产生的运动轨迹是不同的。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玩具和现代生活用品的摆弄,萌发幼儿关心科学、好问、好奇、乐于尝试等的积极情感。例如:幼儿在《小积木动起来》《斜坡和小球》等这些借助美术手段进行记录的探索活动中,感受到了物体的平面移动、不同高度的斜坡、自由落体等现象。活动中孩子们的脑海中就会泉涌出很多的“为什么”,很多的“如果”,在一次次的尝试、解答后,又会有新的“为什么”、新的“如果”产生,如同水中涟漪,一个简单的玩具就能在孩子的心中荡漾出层层的问题。
2.科学知识、技能
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材料,玩的、用的、吃的,通过对这些日常物品的观察、摆弄和分类,可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特征、区分、性质,可以通过推、拉、滚等动作的描述和操作,使幼儿意识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变化。例如:在本学期进行的《掉下来了》《车轮滚画》《玩球》等丰富的活动中,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活动借助美术材料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有了颜色的帮衬,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3.科学方法、能力
在组织幼儿开展丰富的科艺活动之后,我们最终欣喜地看到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拥有了初步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我们班《咕噜噜》的科技区角中,孩子们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流程图搭建三层不同高低的斜坡,并且能主动地询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而询问的对象除了老师,同伴则更为常见。
本学期我们在小班科技“两小”活动中“记录”的一些改变,其实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改变。趣味记录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幼儿技法上的不足,而且还能激励幼儿强烈的操作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很多的科学现象并保持较高的兴趣。但是,如果记录的方式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那么,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科学过程中的负担。在本学期“移动”的主题中,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活动借助趣味记录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有了记录的帮衬,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参考文献:
田健兵.科学活动中记录表的设计与使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西湾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