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作业设计

2013-12-29 00:00:00刘嘉林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化学作业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应从课程本身出发,对化学作业进行梯度设计、均衡设计、实践设计和情感设计,不仅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使化学作业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丰富化学教改理论。

关键词:初中化学;作业设计;手段

作业是学生掌握、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主体发生了变化。初中化学作业的设计也变成了以传授辅导和评定为主要内容的智力工作。为了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如何设计初中化学作业,让作业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梯度设计化学作业

初中化学课本上以基础性知识为重点,在某些方面会有加深理解的知识,而若想将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则需要对理解的知识进行升华。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课程的作业时,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对化学作业进行梯度设计,不能一开始就设置问题障碍,否则不利于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强化。教师在设置作业时,应尽可能地把学生现学的知识设计并运用到问题中,使学生沿着老师设计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这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点,又能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铁元素”这一章时,可设置这样的作业:(1)铁经常暴露在空气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铁的颜色变化说明铁具有什么性质?(3)日常中用的不锈钢材料中添加了什么元素?(4)为什么用铁容器盛放浓硫酸?(5)电焊过程中铁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6)写出以上题目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看出,作业中问题(1)(2)是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复习,问题(3)(4)是考察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问题(5)(6)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通过这种梯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提高学生的化学运用能力。

二、注意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

化学作业的布置不宜按“一刀切”的模式进行,作业缺乏层次感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一般来说,我们将学生分为理解能力较强、理解能力一般和理解能力较差三种。我们将理解能力好的学生能完成的作业归为A类;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可完成的作业归为B类;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完成的作业归为C类。那么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对于课本上基础型的C类题目,必须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对于B类题目,要求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尽可能完成,而对于A类作业题目,对理解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学生不做要求,要求理解能力高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作。这样不仅调动了理解能力高的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照顾了学生总体能力的提升。如A类作业可设置成发散性思维的题目,B类作业可设置成综合类的题目,C类题目设置成课本的基础知识。这样分层次对作业进行设置后,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均可得到提高和发展,在保障基础的同时,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三、增设实践表达作业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化学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应用和表达能力进行考察。如在中考试卷中出现的简单题,便要求学生不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而在中考试卷中,这类题目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要想克服表达能力较差的弊端,化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增设一些实践表达作业,而实践作业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让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其余成员进行协助补充,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锻炼了自己的参考与表达能力,通过参与问题的解决进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进而提升学习能力。

四、注重情感作业的设置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置时,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专长,设计情感类型的题目。如设置自编作业,调节学生的心态,拉近师生的距离。可在作业本的空白处插入名言警句,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其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量要适当。“题海战术”只能影响学生的休息,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某些学生甚至消极应对,抄袭现象严重,养成了弄虚作假的习惯。再次,化学教师在设计作业题目时,要把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总结,并以作业的形式再反馈给学生。这样通过作业反馈,不仅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还对经常犯错的知识点加深了记忆,对于养成回顾知识的习惯大有益处。教师也可以通过眉批或面批,让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新初中化学作业改革尝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15):77-78.

[2]刘荣邦.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作业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24

[3]杨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作业设计[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9(2):210-213.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