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近几年的教学一直强调向课堂要效果,那么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的效率呢?这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尝试与研究这一课题力求找到突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瓶颈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课堂“生成”;学生“错误”;课堂“冷场”
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中40分钟的有效性?这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难点。在这方面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尝试,我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体会,在此写出来和大家商榷。
一、巧用课堂“生成”
凡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优质公开课,一定是教师在面对课堂生成时,能及时抓住并利用好这一资源,恰当地变更教学方案、思路、方法,让智慧充满课堂,让课堂妙趣横生。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思想的生命。课堂教学内容能否顺利完成,要靠师生的共同配合。所以教师课前的教学环节设计固然重要,但更要关注课堂生成,灵活驾驭课堂。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用方程解应用题”时提出:“如果现在是6时整,你有办法知道至少经过多长时间,时针与分针会重叠吗?”不到3分钟,一男生站起来,眉飞色舞地说:“大约32分钟,我是拨手表的时针和分针知道的。”教师带头鼓掌:“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不一会儿,又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有转化成追击问题解答的,有用方程解的,答案均是32分钟。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些解法的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拨表的方法好,老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精打细算,而采用估算的办法快速作出决断,应用这种方法的同学具备政治家的睿智,将来要是当上省长、市长或县长一定会非常出色。”接着,教师又让用其他方法解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些学生发言的声音很小,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拨表和列式解答两大类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一个是粗略的,一个是精确的,又指出:“估算虽好,但也要运用得当,像宇宙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必须精确到万分之一秒才能实现,列式解答的同学思维缜密,这种品质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将来要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话,一定会大有作为。”刚才略显信心不足的学生顿时挺直了腰杆,脸上露出了笑容。
上面的教学之所以能情酣意浓,关键在于教师能认真倾听,及时抓住课堂“生成”,以心灵舞动心灵,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学的共同体,让学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共享共进。
二、妙用学生“错误”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其实,课堂上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它见证着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全部过程。如果我们能用好这些资源,课堂教学就将变得更加有血有肉、绚丽多姿。
如,我在教完《商不变的规律》后,出示:“30÷8=60÷( )=( )÷4。”一个学生说:“两个括号里都应该填18,理由是三个算式的结果都是商3余6。”我让其他学生谈谈看法,都认为有道理,但还有另一种答案,即根据商不变的规律,两个括号里还可以分别填上16和15。教师质疑:“两种答案都有道理,这是不是一题多解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发现第一种解法看似有理,其实问题就出在余数6上,它们是不同的被除数、除数运算得到的,不一样。
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敷衍塞责,而应积极面对,用心挖掘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内心,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课堂也就因这错误而更加美丽。
三、善待课堂“冷场”
鲜活的课堂有时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一次又一次意外的冷场,我们应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这一角色,发挥自己的灵性与魅力,让冷场重燃激情,让空白滋生飞扬。
如,在《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触摸带来的长方体实物,交流自己的发现,班上大多数学生认为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时,有一名学生站了起来:“不对,有八个面。”教师:“请你说说理由。”这名学生说:“比如装酒瓶的盒子外边有六个面,里边还有两个面,合起来就是八个面。”教师拆开装酒瓶的盒子,确实还有两舌头。教师备课时没有预想到这个问题,这时教室里出奇的安静。过了大约一分钟,教师计上心来:“是不是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呢?这位同学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如何说服他?”顿时,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生1:“不对,这两个小面与顶面重叠,打开时才露出,不能算是它的面。”生2:“其实打开才能见到这两个小的面,还有接头部分,并不是围成这个盒子的表面。”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
面对冷场,只要我们潜心驾驭,机智应对,因势利导,就能使教学朝着积极有效的方向推进,使冷场催生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有效性,即教学的有效性实践与完善。总体来说,虽然有效的课前预设为课堂的教学成功定好了基调,但是否能实现有效性教学,还取决于具体的组织、调控、引导。
参考文献:
[1]刘文.培养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2]叶惠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服务意识和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岔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