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提问,让教学更有效

2013-12-29 00:00:00朱叶媚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教学;适当评价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钥匙。像传统中的“单打式的问答”方式的出现,师生一唱一和,是无法开发全班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全班学生的智能水平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教学是对话的艺术,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以教学中,我们一直关心问题的巧妙设置,追求师生之间的提问和应答的有效性。师生之间的问答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要有好的切入点

即问题要切中要害。新知教学要围绕教学要点设计问题,实验(动手操作)要从实验原理、方法、结论推导设计问题,复习教学要从规律性、易混淆的知识点设计问题,习题讲评要从思想方法、解题规律入手设计问题。同时,还要随机应变,在学生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难处、受阻处、创新处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分三个环节,设计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1.铺垫环节的问题

(1)同学们,你知道什么叫圆的面积吗?

(2)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3)回想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是怎样推导出面积公式的呢?

(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能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

2.新授环节的问题

(1)猜一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圆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3)把圆剪拼成其他图形,面积有没有变化?把圆剪拼成的图形为什么都是近似的图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4)如果继续平分成64、128、256份时,圆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小,拼组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

(5)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你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问题联系紧密,启发性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积极思考,透彻地理解新知)

3.巩固环节的问题

同学们,还能将圆剪拼成别的平面图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丰富答问方式,灵活处理不同答案

现在的答问形式很多,如单个答、抢答、几名学生相互补充连续答、小组答或全班齐答等等,还有学生之间互问互答以及学生与教师互换角色进行问答、开展辩论问题的方式等。从提问的内容来看,又有知识型、理解型、分析型、综合型和评价型等问题。只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能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地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使用问答方式,把握好切入点,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被激活,才能让课堂提问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你会解答吗?动笔试一试。

出示:一辆汽车行驶6千米需要720毫升汽油,照这样计算,600毫升汽油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迅速列式计算。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720÷6=120(毫升),120×600=72000(千米)。

生:720÷6=120(毫升),600÷120=5(千米)。

师:现在有两种答案,哪种对呢?

学生有的支持第一种算法,有的支持第二种算法,争执不下。

师:不用着急!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迅速判断。

三、巧妙控制候答时间

等候回答,本质是教学等待。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可使学生反应时间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控制候答时间要注意,时间必须适宜。学生回答问题需要时间酝酿,过于急促会阻遏学生衡情酌理、慎思明辨能力的发展,导致思维结果草率;过于漫长,学生思维重心发生偏移,进而注意力涣散。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认知风格,从教学实践效果来考虑,候答时间控制在1分钟左右比较适宜。

四、注重评价

教师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应当做出适当的评价,这是极为重要的,不要答完就了事。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注意方法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及时地进行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

教学是一门对话的艺术,对话的艺术往往可以体现教学的艺术,尤其体现在提问方式的科学运用上。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灵活地运用提问的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经常能够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呈现出精彩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黄耀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小学数学教育,2011(09).

[2]郝敬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8(12).

[3]夏永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初探.小学教学参考,2011(15).

(作者单位 浙江省仙居县下各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