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2013-12-29 00:00:00张婧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肖邦的生平及其爱国主义思想;颠沛流离的生存之境以及他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

(2)能从艺术创作和艺术家生活的环境对艺术创作进行评述。

2.过程与方法

(1)建构主义理论(情境预设、协商与会话、知识经验建构)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运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肖邦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的高度评价。

(2)艺术家的生存环境直接影响了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内容和情思。

(3)艺术作品只有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拥有永远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肖邦高尚的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

艺术家的创作和艺术家的生存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设想】

散文中的景物是最能表现作家情思的意象,通过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意象的内涵,从而探索肖邦音乐的生命本质。

通过调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储备,探索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情境创设)

1.北宋人张择端有一幅画《清明上河图》,现在成了无价之宝,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什么一幅画会成为“无价之宝”?

学生思考。

明确:

艺术品。(引导出“艺术”的概念)

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新形象的一种文化现象。

通俗讲,艺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

音乐是音乐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有人甚至说:“音乐可以引导人的灵魂进入天堂。”那么,像音乐这样的艺术创作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我们今天就看一位艺术家——波兰音乐家肖邦。

2.学生概括介绍有关肖邦的信息,教师介绍肖邦的《玛祖卡曲》。

(1)学生概括肖邦相关信息。(见学案)

(2)教师补充《玛祖卡曲》的相关情况。(见学案)

二、文本研习(协作、会话)

1.浏览文本,你认为文本揭示了哪一种艺术创作规律?试找出文中相对应的文字。

明确: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

2.既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那么,文本写了肖邦“出身环境”的哪些方面?“陶冶他的景物”又有哪些特征?

明确:

出身环境 人文环境——住处建筑 交往对象

自然环境——小屋周围四季的景物

陶冶他的景物(自然环境)的特征: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没有招摇的俏丽,但蕴含细微的色调变化

明确: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故园,是肖邦喷射音乐灵感的源泉。

3.文本最后,作者以细腻的笔墨描摹了肖邦故园的四季景物,探究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其音乐结合起来的。

(1)因为外敌的入侵,肖邦只能把对故园的美好回忆融入音乐之中,肖邦音乐中对故园的深切追忆正体现了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怀。

德国诗人海涅的一句话:“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这就充分表明,肖邦的音乐与肖邦故园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充满了家乡的风光和情愫,唤起了人们对故园的一草一木的思念之情。肖邦的音乐,是对祖国甜蜜的回忆,代表了民族精神。

(2)肖邦与故园的关系,充分佐证了艺术创作的一个普遍规律: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深深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三、课内拓展(知识经验的生成)

可以说,没有故园,没有故园的那些人文环境、自然风光,肖邦的琴键就流淌不出那些美妙的旋律,世间就不会存留那些伟大的音乐作品!

其实,不仅仅是肖邦,古今中外众多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佐证了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创作规律。

请就你熟悉的艺术家,阐述他的艺术作品和他的生存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生先单独考虑,再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言)

学生列举熟悉的古今中外的音乐家、画家、作家等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并说说作品所表现的情思。

阿炳:《二泉映月》——音乐家苦难的人生和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人民反抗压迫的号角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苦难中不屈的灵魂

徐悲鸿:《八骏图》——渴望苦难的中国如飞马一般奔腾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家悲酸的人生历练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概括:

1.艰难生活的投射。

2.多舛命运的反思。

3.幸福生活的追忆。

……

四、课外拓展(知识经验的迁移)

学生就某位艺术家的某件作品,联系艺术家的生活环境,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评论性文字。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