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2013-12-29 00:00:00杨连斌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

本节课围绕“放置于实验室一定时间氢氧化钠会变质”的话题,从“它是否变质了”“它是否全部变质了”“变质后的它如何处理”等三个方面展开,通过这些真实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并进行自我探究、能力迁移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同时进一步巩固部分酸碱盐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

【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内容意图是:围绕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设想、相互讨论,由此得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最后小组合作实验,由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最终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科学探究素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教学环境中掌握、提升教学内容。

二、教案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熟练掌握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基本过程和方法,能熟练进行探究活动。

2.能主动与组内外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体会活动乐趣,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组内外的交流,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流、实践等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探究过程和方法。

难点:合理进行实验设计,领悟化学学习特点。

【探究方法】

创设情境、兴趣引导、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引入)

氢氧化钠变质的因素: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反应而变质,对应方程式为: 。

展示一瓶实验室放置一段时间的氢氧化钠,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情境,阐述观点。

(二)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1.设计验证氢氧化钠已变质的实验方案。

2.随堂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3.注意反思和评价学习,小组之间交流、分析不同现象的原因。

(三)课堂反思

(四)课堂总结

(五)典题赏析

1.下列4种试剂,不能用来检验在空气中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稀盐酸

C.无色酚酞 D.氯化钙溶液

2.探究变质NaOH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六)设计实验

甲组同学:称取20.0 g样品,放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直到反应停止,共收集到4.40 g二氧化碳。

乙组同学:称取20.0 g样品,加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洗涤、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10.0 g。

(七)解决问题

根据两组同学的实验结果,请你帮助他们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请写出计算过程:Ca:40 C:12 O:16 H:1 Na:23)

(八)课后拓展延伸

三、教后感

对于这堂课的设计,我认识到,探究过程实质上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是情境创设者,是方法过程的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并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教师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引导的度的把握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复习课堂中采取方法,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复习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暴露出学生已学知识的欠缺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不足,达到巩固旧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最终让学生有新的收获,我想这才是常态复习课中的最有效课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