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教学功夫 提高课堂效率

2013-12-29 00:00:00王以文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人类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变时期,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人类社会向以知识、能力、合作为基础的发展方式转变。随着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科学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学、学好基础教育学科——科学愈显重要,而初中科学课程是学习科学的入门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内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做足教学功夫,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关键词:初中科学;问题;实验;生活

科学技术不仅是我们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的工具,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的是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需要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去研究。在事实与实践面前,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过程中,功夫旨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平常的人赢不了勤奋的人,勤奋的人赢不了乐在其中的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之重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乐观,加上初中科学集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在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认识上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导致学生普遍感觉科学课程的学习比较困难,久而久之,便伤害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学习效果必然低下。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师生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保证课堂的本真、实效是每位科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运用问题,增强问题思考意识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也是学生提问、质疑的基础。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它是一门理性学科、实验学科,一定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实际上,多年来受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日趋淡薄,他们习惯了教师提出问题,习惯了教师“以讲代教、以练代学”的课堂,他们逐渐丧失了创新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上部分教师为保证每课时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不允许课堂上出现有“异议”的声音,无视甚至直接否决学生的问题,以“这个不是你现在应该思考的问题”“你这样做就行了”“那个问题我们课外再交流”等来搪塞学生,严重扼杀了他们问题意识的产生,最终每个学生都成了“乖”学生。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是奇怪的想法,而教师也要善于巧计问题、运用问题,把学生引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运用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例如,在设计《体温的控制》教学过程中,首先,我让学生从课题的关键词“控制”出发,围绕“控制”提出问题:控制什么→“谁”来控制→怎么样控制→控制的结果→有效控制的结果、无效控制的结果等线性递进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以生活体验引领自己进入问题空间去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出汗、颤抖、中暑、脸“冻的发青、热的发红”等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进行解释,再让学生提出切身体验的问题在同伴间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在“问题的漩涡”中感受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生的重要,如此激起学生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寻求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在问题、合作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契诃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以问题为基点的教学策略不等同于简单的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问题意识”为核心,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归宿点,有其一定的操作程序。

二、借助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是科学的基础,是学习科学、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凡科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重在多方获取现象、数据;重在对现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是探究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者,学生的探究在教师的参与、同伴的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在学习《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这一内容时,学生在预习时已获取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是影响电磁铁强弱的因素的表层知识,而对此知识获得的途径和该知识的深刻理解缺乏,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势在必行。上课时,我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电源、导线、滑动变阻器、开关、匝数不同的线圈、大小不一的铁棒、大头针等实验器材,在作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实验探究的步骤进行小组自主探究活动,然后组间对设计实验、获取现象、结论表述等方面评估交流。这样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既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欲望,又让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精神和本质。

教师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加强研究性习题的开发设计,努力创设科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珍惜并挖掘他们的潜在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在别人的知识与思想的帮助下形成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能力。

三、紧贴生活,展现生活科学知识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来自于生活。所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科学规律,它对新知的建构起了很大的帮助。如在教学《浮力》这一内容时,把学生所熟悉的“打水时手的感觉”作为第一步教学,进而让学生通过对水桶在露出水面前后进行受力分析来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格外活跃,理解思路也显得十分清晰,这正是得益于生活经验。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如,让学生以“家用电冰箱”为对象,要求学生从声、光、热、力、电等角度全方位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电冰箱是众多科学知识的集合体,它包含了物态变化、能量转化、噪声产生、自动控制电路、电功率、食物保存等知识内容,增强了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条理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著名认知心理学者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学习了《电功率》之后,让学生回答教室里的电灯比走廊上路灯亮的原因,学生轻而易举的说:“教室灯额定功率大”,教师再问:“额定功率大的灯泡一定比额定功率小的亮吗?”学生的回答也是一定的。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00 W和40 W灯泡,串联后插上插头,结果100 W的电灯比40 W暗,学生观察后愕然,带着疑问加以思考、分析,深刻领会到:判断灯泡亮度应该考虑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已知的知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将科学理论知识和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理论知识,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兴奋,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科学教学大部分内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活世界中能找到这些知识的原型,让学生从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出发,带着富有个性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进入课堂,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本质与价值,逐渐领悟自然界的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这样的课堂有利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有活力的课堂。

为学习而生活的人即为学生,他们的学习主渠道是课堂,因此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和发展性质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展现人格魅力、业务水平,挖掘初中科学课程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真正实现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细芬.浅析如何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时代,2012(02).

[2]王光瑞.如何提高初中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05).

[3]黄黎明.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学教育,2011(06).

[4]翁光庆.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尤溪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