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向量试题高考备考策略浅议

2013-12-29 00:00:00项土芳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从浙江省高考向量试题的解法入手,揭示用“几何法”解题的优越;分析学生运用“几何法”解题时的困难所在,进一步阐述了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几何法”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向量;几何意义;几何法

一、高考卷中运用“几何法”解决的向量试题

向量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多数省的试题主要是以向量的基本计算和向量知识与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综合题形式出现,考查要求不高,基本上涉及的是代数形式的运算.而在2005年至今的浙江卷中,基本上都侧重于向量的几何意义的运用(2009年除外),可谓是情有独钟.对于这些试题,如果能充分结合向量的几何意义,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就可以简化运算、提高解题速度,收到较好的解题效果,这正是“几何法”优于“代数法”的地方.关于如何运用“几何法”来解近七年的浙江省高考数学试题,下面列举三例:

【简解】如图2,由AB=OB=BC得OA⊥OC,所以由AC>OC知答案为C.

这些试题如果用“代数法”来解,运算量有点大,且解题思路不易得到,而用“几何法”来解则简单直观明了,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在高三数学高考复习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几何法”解向量试题的能力,明了学生在运用“几何法”解题时思维的困难之所在,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加强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能切实地掌握这种方法.

二、学生运用“几何法”解题的困难所在

虽然运用向量的几何意义来解题有它的优越性,但是在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尤其是当题目的条件比较多的时候,学生极不容易将所有的条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常常会顾此失彼,使解题思维受阻.

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对与向量有关的几何意义的理解不到位,即基础知识学习不到位,存在薄弱点,向量的代数形式与几何意义的联系及转换过程不完全清楚造成的,特别是向量可以平移、向量加法既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又满足三角形法则等(如题2中,画向量时起点的选择很关键),这无疑给学生依题意构造图形增加了困难.其次是学生没有把向量的代数形式转化为几何形式的思想和意识,对向量的工具性理解不足.最后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把向量代数形式转化为几何形式的经验,从而缺乏运用向量的几何意义进行解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运用“几何法”解题之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想让学生在解决向量有关问题时,能够有运用向量的几何意义来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和能力,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是有效的:

1.切实掌握几何意义

2.努力提高例题功效

在向量问题的例题教学中,我们要仔细分析、充分发挥例题的功效.尤其是与向量的几何意义有关的问题,要选择多种解法,让学生在经历诸多方法之间辨析的基础上,明白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选择最优解.

通过对向量问题中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解决,使学生懂得何时何地运用向量的代数形式运算比较方便,在什么情况下则更多地倾向于向量的几何意义的运用,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见数思形、以形助数),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在分析该题时,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把题目中的条件进行适当分解,各个击破,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辨析,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关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例题的讲解充分透彻,充分达到相应的功效.

3.适当加强题组训练

适当的题组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明辨差异.通过适当的变式训练,把众多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放在一起,对问题进行类比、延伸和拓展,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像玩游戏一样地学习,有一种玩数学的感觉.同时,可以把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并不断提升学生运用向量几何意义解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几何法”解题的能力.

运用这样的题组训练,学生能很清晰地理解和掌握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单位向量的几何意义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几何意义,为学生应用向量的几何意义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向量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它常常以小题形式出现,短小精悍,为命题者所喜爱;它作为数学的解题工具,又常常与其他知识结合在一起,使高考试题变得知识覆盖面广,问题综合性强.而对于浙江省的高考向量试题,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它的一贯精神和趋向——向量几何意义的运用.因此,在高考的复习中,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典型试题的练习和分析,掌握规律,跳出题海,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仙居县城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