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2013-12-29 00:00:00赖锴勇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导入和结尾这两个环节。许多教师很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但对结尾却重视不够。导入安排得巧妙,固然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但结尾也不可小觑。下面谈谈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尾”的一点看法。

一、概括总结式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啰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白杨礼赞》的最后一句话“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文章中只是这空洞的赞美之词吗?那么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树进一步具体描写的呢?归纳:主要描写它的形象和气魄,体现出旺盛、坚强、力争上游的斗争精神。因此,它象征北方的军民,尤其象征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又能激励同学们学习这种精神。

二、对照比较式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结尾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教学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可以把小说中的主人公苏比跟以前学过的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进行比较。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1.都有着“低俗”的目的。阿Q以为革命的目的就是报私仇、抢东西、讨老婆;苏比呢,希望进监狱的目的,竟是图那里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的便利。2.都有着畸形的心理。阿Q有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吃了亏,但他会在精神上取得满足和胜利;苏比呢,竟希望过上牢狱生活,不能说心理没有点变态和反常。这样一对比,学生既能温故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巧设悬念式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犹未尽的感觉。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若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教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结尾:“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这样的结尾,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波浪,吸引学生去阅读后面的内容。

四、卒章显志式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可以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揭示、点拨,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例如,教《边城》一课时,我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我们分析并感受了本文所写的三种爱:一是男女之爱,二是祖孙之爱,三是兄弟之爱。其中,男女之爱最让我们心动。翠翠对二佬的爱朦胧而强烈,惆怅而坚决。二佬对翠翠的爱可以说是朦胧又清晰的。这中间充满了诗意之美与浪漫之美,但最终却是一场爱情悲剧,确实让我们扼腕。现实中,你们的年龄正好与他们相同。你们对爱情一定也有自己的理解吧?你们的爱情观又是怎样的呢?课后,请大家讨论交流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五、课外延伸式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阅读,了解全貌。像这样的课堂结尾,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多种多样。采取哪种结尾方式,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只要我们能够重视语文教学的结尾这一教学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西省定南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