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浅见

2013-12-29 00:00:00曾云良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文言文在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五千年历史,孕育了瑰丽丰富的中华文化。而文言文作为一种载体,它承载着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人文思想。因此,学习文言文,可以说是我们一探古代先哲们深邃思想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一窥民族文化精髓,感受其动人魅力的一扇窗户。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的阅读难度较大。因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也仅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学生却无法达成,原因究竟何在呢?

首先,文言文的字词冷僻,句子拗口,表达拮倔聱牙,翻译斟字酌句烦琐,内容情感表达难以体会。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别于现代简化汉语的生冷偏僻的字词,这对于学生来说自主阅读完全是一种挑战。再结合语句的表达,特别是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表述,读起来特别的拗口、不畅;初读全文,很多学生完全不明白文章讲的是什么,更别谈体会思想内涵了。翻译是一项十分烦琐的工作,它必须要逐字逐句,碰到特殊句式还得注意语序。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

其次,文言文的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文言文学得不好,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教师的教学上。现在很多老师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呈现单一化,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生怕有所遗漏,努力做到巨细无遗。有时整节课只做这一件事,一节不够,两节接着译。自认为是抓住了中考的考点,抓住了课改的实质,其实是一种比较急功近利的做法,表面上看似注重实效,讲究课堂的效率,实际上往往是事与愿违。如此单一枯燥的课堂,学生即使有再多的兴趣与耐性都会被慢慢侵蚀光。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文难,难于上青天”。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可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综合运用朗读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谈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朗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的基石、积累的捷径、语感的源泉。学习文言文难就难在词句古奥难懂,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朗读。

学生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情感。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大有裨益。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但读要注意科学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既要避免蜻蜓点水式“走过场”,又要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地读,而这就需要理解地诵读。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以求借助诵读,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意,如在诵读《岳阳楼记》时,要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

二、设定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现在很多教师在制定文言文教学目标时,只注重把握文言文的字、词、句的解释翻译,把这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而往往忽略了文章的文学性、思想性,缺少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初中阶段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或者因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节选自古代史书,但是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地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由于文言文与现在年代相隔久远,它不仅意思难懂,而且其中所涉及的人和事有时也有违现在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讲些有关的古文化常识,或者有关作者的一些故事,甚至是一些奇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老师先绘声绘色地讲吴王夫差的故事,情节起伏,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老师让学生参与讨论“逆境成才”“顺境成才”的问题,学生思考积极、气氛活泼,学习效果很好。

总之,教无定法。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陆离.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0).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店下镇福鼎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