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与宽容

2013-12-29 00:00:00宁红印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不久前,在卓越网上淘了一本《万历十五年》。据说它会给人们一个全新的读史经历,说句实话,作为一个门外汉,这点还真没感觉出来。但是半本书读完后,一些内容还是让我萌生一些想法,可能有些牵强,但是还是有必要把它写下来。

张居正,可以称为明朝第一能臣,最起码对于万历朝及明朝后期有着巨大的影响。书中这样形容此人:他眉目轩朗,长须,而且注意修饰,袍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他的心智完全和仪表一致。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直击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颇合于中国古语“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他实际掌握朝政十年之久,当时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在即将去世时,已被封为“太师”这个明朝从未设置过的官位,风光无限。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仅仅两年的时间,他的太师头衔即被褫夺,并被抄没家产。为什么曾经的同僚和曾经的学生(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的生前和生后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我想可以从他为官之道的两点缺憾说起。

1.威信。首先要强调,威信这个词应该有两层含义,即“威”和“信”(信用、身体力行),两者都不可或缺。在张居正当政期间,可以说把“威”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张先生提倡节俭,所以,小皇帝要为母亲把房子修缮一下和元宵节热闹热闹的想法都被驳回;因为张先生的铁面无私,太后的父亲、皇上的外公在午门外接受申饬。对待皇上和太后尚且如此,对于臣下当然更是极为严厉。

三句不离本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也要立“威”当然亦应有“信”。这里说的“威”就是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我们要严守准则,严肃纪律,不可有任何的逶迤和放松,否则对于班级的管理和学生自身的成长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2.宽容。万历初年,张居正的同僚并没有对他深恶痛绝,相反他们对张居正更多的是敬仰和期许。这里直接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他们心目中的大政治家,应当以个人的声望来调和各种极端。在一般情形之下,他需要用明确而坚定的态度处理公务;但这标准只能维持到一定的限度。事态的发展逾于限度之外,则就要用恕道来原谅各人的过失。首辅的最大贡献,则在于使各种人都能在宽容中发挥长处。大才小才,庸才劣才,全部如是。”

三句不离本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学生犯了简单的甚至是重复的错误,作为我们教师来讲,不能简单粗暴的处理,有时和风细雨地交谈比暴跳如雷地训斥更容易敲击学生的内心,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学会宽容、学会原谅学生的过失、学会以巧妙的方式教育每一个学生,才能留住学生的心,才能营造一个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各尽其能,取得其应有的进步。当然,宽容不是纵容,应该不违背原则,应该把握好尺度。

(作者单位 河南省济源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