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

2013-12-29 00:00:00吴云贵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摘 要:自2008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历史情境教学

一、教师要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复现历史环境和氛围的一种教学手段。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多样化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图片、视频和史料中展开讨论与探究,达到思维的升华,是实现新课程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加强专业发展,努力适应教材的新内涵

1.知识更新加快

新教材体现了许多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如果一个教师还用陈旧知识教学就会陷入知识陈旧的泥潭,这迫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2.综合意识和人文性内容加强

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现了极强的综合性,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专题性设计体现了综合的意识,而综合性教材的特点就是不求知识的深度,但求知识的广度与活度,这种强调“面、体”的编排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更高。另外当今人文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材在这个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如必修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孔子民本思想的介绍,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就打破了以前教材只强调知识结构、重思想灌输等做法,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与思路。类似这样内容的增加也需要教师不断修正自己的传统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教师应加强交流与合作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历史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积极发挥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如果教师只关注课本知识,是不能让学生得出感悟的,这就需要通过合作与探究,体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意识,这也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缺乏知识的积淀,而教研是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总结和提高,是积淀知识内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自己的教研意识,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亘古不变的责任。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给学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答案就是传人文之道,丰富人文素养,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加深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养成对历史深刻思考的习惯,这对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应该确立“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新理念,甚至可以“文理渗透,综合创新”。

2.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特点,挖掘隐涵其中的人文要素,给学生以情感、思想的熏陶

把历史教学与人文熏陶紧密结合,对拓展教师视野,形成教研意识是非常有益的。

3.教师只有把科学教育的过程由追求标准答案转变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历史现象错综复杂,由于时代、观念的不同,每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提高自身的人文意识,获得人生的价值。

五、教师应培养学生用提问的方法学习

在教学中,如果问题不是有学生提出,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首先,鼓励学生联想生疑,从而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其次,利用讨论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质疑,在历史的每一节课中都要有活动展开讨论,如孔子教学为什么要弟子到列国实践,他与我们现在的实践有什么不同。利用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历史教师不仅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还要“授人以渔场”,要教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供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送给学生愿意学、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充当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

总之,新课程改革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广大历史教师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改中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按照课标的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作者单位 安徽省滁州市乌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