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教师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做到把教学内容生活化,把教学过程生活化,布置作业生活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笔者以为改革的重点并不在于教材的更改,而在于改革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贯穿这样一个理念: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让语文教学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动化。坚持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将语文教学的改革落实到关键之处,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真正迎来了春天!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笔者以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迁移法是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把学生从课本引向广阔的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学习的素材,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
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语文“爱国情怀”这个单元的《枣核》一文时,曾经做了这样的迁移:爱国主义情感给我们的感觉通常是多么神圣与崇高,让我们感觉到这样伟大的情感似乎是一些伟大的不平凡的人物的专利。我们是普通人,这样伟大的情感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可是学习了《枣核》一文,以后同学们对“爱国主义情感”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我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尘封的记忆闸门:你曾经看到怎样的一些场面会激起你的爱国之情?你爱国吗?你是怎样爱国的?这几个问题一抛,学生很快就从课本的教学内容联系到自己、自己的家人。讨论提问的过程是学生回味生活的过程,此时的课堂已不再是这几十平方米的空间,而是每个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接着我又做了这样的迁移: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爱国的表现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你知道是什么吗?原来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种潜在的爱国之情,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同学们,写文章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唱歌也能表达自己的心声,你能从你平常学唱的歌曲中选择一两首歌来唱一唱,以此来表达你对祖国的感情吗?《大中国》《同一首歌》《我的中国心》,唱起来怎样?这样的问题设计很自然地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看到老师迁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是他们生活的再现,生活和他们学习课文是紧密相连的。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学生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再现生活!
二、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语文教师要考虑运用“刺激的变换”,即变换教学活动的方式,最好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兴趣,而能够产生这一效果的有效方法就是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即用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素材来刺激学生,进行提问、讨论,以引导学生回答、争论。譬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总会讲述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样的讲述往往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笔者为了避免由于年代久远而对学生产生的一种疏远,就采用了情景再现法,用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去猜想、去感悟。在教学《古诗四首》中陆游的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笔者没有一开始就采用讲述法讲述陆游的生平,而是采用了这样的情景再现方式:农历的十一月四日是属于什么季节?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又是一个风雨的夜晚,结合你的处境,你产生怎样的一番感受?(学生讨论)你可知道距今约八百多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闲居在故乡山阴农村的孤独老人,他在这样一个夜晚度过了他的不眠之夜,你可知道他是谁吗?你知道他为什么会辗转难眠吗?你若遇到了什么烦心事或是什么喜事,你会是怎样的一番表现呢?这样的过程设计让学生一开始就从生活实际去感悟,从规定的情景中进入,带着情感去体会,带着问题思考,去生活中寻求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讲述法要好得多。
三、布置作业的生活化
笔者以为,课后作业的生活化比起单纯地布置抄写、阅读练习这样的作业要让学生受益得多。如果说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让学生徜徉在生活的大海洋中,那么布置作业的生活化则是让学生具备运用语文锻炼自己驾驭生活的能力。这样的作业不仅会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更能让学生领悟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笔者在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长征组歌”的教学中,一改往日布置回家作业的形式,设计了这样一组回家作业:(1)听妈妈(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2)你能说出一个有关长征的故事吗?讲给你的父母听听;(3)你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朗读《诗人领袖》这首诗吗?你一定能读出诗中蕴涵的情感;(4)你能为电视剧中某个你喜欢的人物配音吗?尝试一下;(5)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6)学习了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以后,你想对在长征中牺牲的烈士说些什么?当然,笔者这里只是提供了的作业形式,并不是要求学生在一天内完成,这样的作业形式能否真正落实下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但笔者相信一点,就是这样的作业形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给予学生更多地运用语文的机会!
总之,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首先是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语文教师身上,为此我们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笔者在这里只是谈了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肤浅看法,希望能与同行一起探讨、商榷。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