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思维能力;学习兴趣;问题情境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与思维方式也有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
好奇心是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就可产生积极的思维,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指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各数上位的数字变换位置如:123、132、213、231、312、321,让学生检验:各数位的数变换后,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怎么还是3的倍数?”随着一片惊奇,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急切地想去探求其中的奥妙,参与思维活动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三、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
教师对学生要“授之以渔”,就是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展示学习过程,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与教材呈现的教学思维活动同步进行。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先让学生思考下面的一些问题:1个9比10少( ),2个9比20少( ),3个9比30少( )……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口诀的规律特征,从而很快记住了9的乘法口诀。由于重视激发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不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比较9的乘法口诀特点后,又发现“9的乘法口诀”中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和是9。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是运用旧的知识储备,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学生运用能力的迁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得到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的训练,印象深刻,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题多解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提倡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的强烈欲望,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克服学生解题思路狭窄、解法单一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只要长期不断地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浦县溪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