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是音乐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
关键词:节奏感;身体部位;音乐素质
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喜欢敲敲打打,发出声音,他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到处充满着音乐和节奏,节奏感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也成为音乐活动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从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入手
如:小鸡怎么叫的,“叽 叽 叽”;小猫怎么叫,“喵喵 喵”;小牛,“哞 哞”等等,让幼儿通过小动物的叫声亲自去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其次,再让幼儿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钟表,“滴答滴答;”上楼时,“通通通通”,下楼的“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不同的走路节奏,重要培养幼儿用耳朵去寻找各种不同的节奏。引导幼儿倾听这些声音、模仿这些声音,拍打这些节奏。孩子们在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节奏的过程中,对节奏的兴趣更浓了。
二、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
如:拍手、拍肩、跺脚,一边拍手一边唱歌,让幼儿在有音乐伴奏和无音乐伴奏时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教师加以引导。如小班的“拍手点头”,幼儿边唱边拍拍小手点点头,很自然地和着节拍拍手点头;稍大些的幼儿,可让他们跟着音乐拍打节奏。也可训练他们跺跺脚、拍拍肩,进而发展到跺脚拍手。如在训练| × × × × | × × ×× ×|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语言节奏在培养幼儿节奏感以及音乐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表现节奏
先让孩子认识各种打击乐器,感受乐器的音色。幼儿在敲打中探索打击乐器不同的演奏方法,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并表现节奏,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总之,每个幼儿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音乐的潜能,我认为在节奏教学中,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这些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吐哈油田物业公司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