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投放材料,发挥教育功效

2013-12-29 00:00:00杨虹
新课程·上旬 2013年2期

主题活动的开展是以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而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要根据主题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更好的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开展更加完整、深入。

一、把握材料的可操作性原则,激发幼儿自主学习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儿童并不是只受教于成人,而是自己独立进行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品,而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才能使问题一一解决。

例如,在“工具用处大”这一活动中,我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起子、钳子、螺丝、螺丝刀等工具,还提供了各种可供拆卸的玩具、皮鞋、铅笔、白纸等物品,让幼儿通过拼装玩具、刷皮鞋、扫地、刨铅笔、装订本子等活动感知工具的用处大。这样比仅仅提供工具让幼儿进行认识效果更好,既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把握材料的层次性原则,促进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

每位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各种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与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满怀信心。

例如,在“有趣的沉与浮”活动中,我就通过分层提供材料来引导幼儿活动。第一层材料,我为幼儿投放了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小块木头、一颗子弹和一只橡皮泥做的小球。幼儿通过操作会发现:重的东西下沉,轻的东西漂浮。第二层材料,我为幼儿又加上了一块比那个软木塞和木块都轻的橡皮泥、一只乒乓球、一只和乒乓球同样大小的泥球、一块石头以及一块与石头同样大小的海绵等。幼儿通过操作会发现: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会下沉,轻的上浮。第三层材料,我为幼儿选择了既会沉又会浮的东西,比如海绵,开始是浮的,慢慢会沉下去;还选了要它沉就沉,要它浮就浮的东西,如开口的乒乓球、有盖子的透明的小瓶子。幼儿通过操作会发现:里面有空气的东西会浮。幼儿在材料的引导下,逐渐发现了沉浮的秘密。

三、把握材料的功能性原则,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

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赋予材料变化性和挑战性,让幼儿用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能力将一堆看似没有生命的材料化为具有多层意义、多种功能、多种变化的“活物”,就像一个“加工厂”里的“创造型工人”,我们提供的材料应该尽可能有多种功能,材料种类之间应没有固定搭配,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选择,用自己的理解、想象、愿望去操作材料,通过自己与材料的互动获得较好的发展。

区域活动中可供挖掘的教育资源很多,而材料是决定幼儿游戏方式的主要因素,从而也对幼儿能力的发展方向起到关键作用。以往游戏活动中的材料都以教师准备为主,当然也会发动家长和幼儿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幼儿也只是被动地收集,还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为了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材料的收集活动中来,我和孩子们开展了一次有关“材料提供”的讨论会,并围绕“我打算提供什么样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用在哪些区角里”“材料可以怎样玩”等话题进行讨论、发言,孩子们的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开动脑筋参与了活动,这样的收集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过程,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材料和内容两方面的准备,许多家长反映,以前孩子回家总是没完没了地看电视,现在回家,喜欢动手做做东西,有的时候,为了做得更美观、更像,还请爸爸、妈妈一同来参与制作活动呢!这就是孩子主动学习的结果吧!

四、把握创造性原则,激发幼儿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创造力是幼儿发展中的一种重要品质,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材料是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往往会在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和创造愿望。教师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时,除了要把握材料可操作性、功能性、多层次性等因素以外,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注意把握好幼儿的兴趣、要求、操作情况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点,引领幼儿大胆创新,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活动区的教育价值隐含在幼儿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区域材料对于区域和主题活动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不断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潜在能力的发展,把幼儿培养成为一个快乐、自信、乐于交往,富于创造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