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可以很好地内省自身教育的不足,及时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所以,教师应探求多种途径以开发学生资源。
关键词:学生资源;课堂教学;学习环境
教师开发利用学生资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新思维的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样,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内省自身教育智慧的不足,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或方法欠妥之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学相长。
一、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1.学生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启发式的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人人动手、个个愿意举手发表意见的方式,使学生的手、口、眼、脑都动起来,让学生自己去摆一摆、拼一拼,自己去发现规律,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达到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让学生从背课文、背公式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开发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力争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感觉的基础上深化,真正理解到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使学生不仅靠记忆能感觉到而且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生资源开发利用有力地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发挥学生智能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探索,逐渐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素质。
二、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途径有多种多样,笔者初步探求以下几种途径。
1.优化学习环境,合理创设情境,生成学生资源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为本”以分数高低来衡量教学效果,注重的是“书本知识的灌输”,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基于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了解,教学期望的传递,充分活化学生资源,就得用爱心、亲情,在课程设计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以及心理资源积极参与到感知、领悟、建构自己独特的、无限的学习话语体系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本领。
2.提倡互帮互学,激发学生资源的充分发挥
新的学生资源的生成不是简单的课堂知识的积累,而是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互相讨论又勇于展示自我的学习氛围中去。把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改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的模式,在寻找问题中学习,在解答问题中提高实践教学。因此,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更精心,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由此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既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又要发挥教育智慧的作用,精心的设计才有助于学生的掌握,才能激发学生资源的充分发挥。
3.鼓励进行自我评价,实现学生资源的价值
现代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十分强调自我评价在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谈到学生自我评价时说:“教师不承担全部评价的责任,而是鼓励儿童逐渐参与对他自己的实践成果作自我评价。”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任务的最有效形式,是那些具有某种内在反馈的形式。这种反馈不需要教师经常干预学习。换句话说,当学生为了看到他是在怎样进步和决定他下一步该做什么,而能够检查他自己的表现时,这样做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在缺乏某种强化时,学习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我们的目标是鼓励独立和自我教育,那么我们应当力争创造出具有自我强化潜能的学习环境。自我评价的本质是促使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始终处于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使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效。
总之,只有关注学生资源的价值理论,才能重视学生资源,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理念,以达到教学相长;只有做到眼中有学生资源,心中有对学生的爱,才能克服实践中的难点;只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用自己对学生的深刻了解,有针对性地去激发学生的潜在活力因素,并不断努力探索,就一定会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真正实现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学生的人生道路。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声 明
《新课程》杂志社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正规出版单位。从2008年1月开始,凡是我社编辑发行的所有正式出版刊物,均在新课程网站予以公布,内容包括文章名称、作者单位地址和姓名,如在本网站查阅不到,而以“新课程”名义出版的出版物,均属非法出版物,我社保留对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真诚欢迎广大读者投诉举报。
举报电话:13546383910 0351-4061938
网 址:http://www.chinaxinkeche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