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贵: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2013-12-29 00:00:00蒋晨明
中国周刊 2013年12期

新乡这个地名,对于一些人可能略显生僻。据说以前有老外将“新乡”翻译成“新兴的小乡村”,让新乡人哭笑不得。

其实“新兴”的意思翻译是到位的,新乡现在的口号就是“新乡之新,在于常新”。但对于“小乡村”的译法,新乡人肯定不认同。位于豫北的新乡,在建国初期曾为平原省省会。目前是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也是河南省宜居城市。

和中国其他区域类似,在二三十年的经济急速发展中,新乡的生态环境,曾经历过最痛苦的时期。但幸运的是,新乡醒得较早,甚至有些昔日的荒山变身为今天的风景区。

新乡市市委书记李庆贵总结这个过程时说,“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方式不转变,生态环境不改善,新乡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民众的生活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城市精神

中国周刊:在我们开始聊生态文明这个话题之前,先要向李书记请教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刚参观过新乡市博物院,里面关于新乡城市发展的规划介绍得很详细,其中提到一个口号,叫“新乡之新,在于常新”。为什么要重点提出“新”这个字?是仅仅为了与“新乡”中的“新”字相对应,还是有更深层的内涵?

李庆贵:我们的“新”字,不仅是“新乡”名字的组成部分,更有我们对于这座城市的深层理解。我理解,新乡之新体现在很多方面。最核心的就是,创新一直是新乡发展的内在动力。比如思路的创新,我们果断对“五小”企业进行关停,这些企业对经济发展也有贡献,但它影响环境,不可持续,我们就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痛下决心,叫停了“五小”生产。

产业上也有重要创新,比如你们这两天去参观的新能电动车,与其他电动车不一样吧,我们采用的是一种新型“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在当前国内城市污染亟待治理的情况下,这种电动车十分适合在城市推广。

新乡的机制创新也很有特点。比如新农合,我们委托了第三方保险公司进行运作,保险公司乐意,政府又省了管理费,可以把更多实惠交给农民,这也被称作“新乡模式”。

在公共资源交易上,我们建立健全了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非税收入中心和电子监察中心“四位一体”服务监督体系,各种交易特别透明,走在了全国前列。教育方面,我们树立的是大教育观念,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局,这在全国都很少见。

中国周刊:如此说来,这种“新”成了一种习惯?或者一种精神?我们在这几天采访中,能够体会到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最突出的就是各类典型人物很多,而且是实打实做出来的普通人物故事。像守山人刘玉岭,在千疮百孔的凤凰山变成森林公园的过程中,他付出了很多;像张荣锁,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百万家产无偿捐给村里,又带领大家在悬崖上修出一条“救命路”;我们还见了在乡镇工作了一辈子的吴金印,他讲的话让我们印象深刻,“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狗为看门,养我们干部为啥?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事,连鸡狗都不如。”

我留意到,新乡的城市宣传片中,专门列举了史来贺、吴金印等十几位典型人物,其他城市可能没有这样做的。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精神在当下的中国都十分稀缺,这与新乡的发展怎样融合起来?

李庆贵:你这说到点上了,我们新乡的人物故事几天几夜都讲不完。关于新乡的未来,我在想,新乡有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先进典型,比如说“中国村魂”史来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全国十大女杰”刘志华、首届“感动中国人物”张荣锁、最美“村官”裴春亮、“全国道德模范”范海涛等等,史来贺、吴金印还入选全国“双百人物”,这是新乡的宝贵财富。前不久,我们又开展了“最美新乡人”评选。

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引领,使新乡永葆生机与活力,逐步实现由典型到群体,再到全社会的裂变。我们应当打出一个品牌来,就叫“好人之城”。现在市里已决定建设一个先进群体陈列馆和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把这些精彩的故事集纳起来,讲给更多人听。

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上去了,但道德滑下来了,那肯定不行。所以,将“英模精神”、“好人文化”发扬下去,也是新乡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

生态治理

中国周刊:新乡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山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对于整个中国的现实来说,在前些年的急速发展中,整体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甚至有些地方,山水越多,破坏越严重,治理也越困难。新乡目前的情况是怎样的?

李庆贵:我们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此,我们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坚决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

比如你们已参观过的凤凰山森林公园,前些年,由于小水泥、小石渣、小火电等“五小”工业污染,山体环境恶化,所在的地方曾流传着“吃饭捂着碗,睡觉蒙着脸,看电影要打上伞,一年吃块预制板”的顺口溜。而今的凤凰山,可以说是满目葱茏、生机无限,成了新乡人的后花园。这是我们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经济粗放型发展阶段,新乡的“五小”工业曾经遍地开花,到2007年“五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到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0,虽然可以吸纳就业,增加地方税收,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2006年起,我们决定在市区北部建设绿色屏障,全力打造新乡市后花园,启动了凤凰山森林公园建设,截至目前已投入2亿多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方式不转变,生态环境不改善,新乡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民众的生活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中国周刊:当前,有些地方常把“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喊在口头上,甚至不排除一些地方建成漂亮的摆设,当作生态建设的“盆景”。但其实,既然是“文明”,就应当有更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像您刚才所说的凤凰山,我感觉新乡在生态方面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一是之前有沉痛的历史教训,二是经历痛苦之后今天有了转型,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是,这些生态的失与得的过程,都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我们去封丘县采访时,县委书记李晖对我们说,那里有些乡镇曾经长年守着黄河,却无法喝到黄河水,现在,通过水渠建设、湿地生态保护,不仅农业发展了,环境美了,白鹭等鸟类也来了,成了热门景区。

这样,生态、产业、生活等诸多要素就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关于这些要素的均衡发展,新乡是怎样做的?

李庆贵:我们认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体现在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还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立足缺乏资源、加工工业城市的特征,重点抓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健全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新乡荣获过一批称号,有一个称号叫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刚才提及的电动车也是我们的骄傲。新乡是“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特别是电动车“车电分离、换电为主”的“新乡模式”得到科技部万钢部长、“电动车之父”陈清泉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等权威专家和运营商的充分认可。我们还正在积极申报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城市。这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推进生态文明的举措,都是融为一体的。

品牌与未来

中国周刊:几天的实地采访,让我们了解到,新乡的经济实力发展很快,生态环境改善力度也很大。包括旅游资源,虽然还没有特别能叫得响的旅游品牌,但景区也有很多。有市民给我们说,国内很多著名的景点是“不看也知道”,新乡则属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的那种。下一步,新乡将如何把山水资源变成环境竞争力?

李庆贵:我们新乡地处南太行,像八里沟、万仙山等,都是山水环境俱佳的南太行风光。现在,我们正在整合南太行旅游资源,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成全国一流景区目标,打造“世界遗产级”的山水主题旅游度假区。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南太行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旅游(集团)公司,景区经营权整合工作已进入后期,未来新乡将成为南太行区域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中国周刊:作为市委书记,您对新乡发展的最大期盼是什么?

李庆贵:希望新乡的发展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新乡的人民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围绕建设幸福新乡和中原经济区强市,力争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三位,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五年左右努力,使新乡的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坚信,只要坚持创新,新乡内在的各种力量会迎来裂变的那一天。